探讨高收益率能不能持续的问题,实质探讨的是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问题。发展模式决定前途命运,对互联网金融如此,对传统银行业如此,对中国经济同样如此。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机构投资者,抑或是政府部门,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模式决定互联网金融命运。
最近,面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军团”的咄咄攻势,不少银行都挺不住了,纷纷推出类似“余额宝”的高收益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多在6%以上。由互联网金融发起的这场以“收益率”为主要卖点的理财争夺战,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互联网的力量总是超出想象。从“余额宝”到“理财通”,从“零钱宝”到“百度金融”,2013年开始至今,互联网理财异军突起,动辄6%到9%的7日年化高收益率,对城乡居民的“钱袋子”极具诱惑力,也对传统的金融格局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钱能“生”更多的钱,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以前,将钱存入银行,活期收益聊胜于无;想买款回报高点的理财产品,门槛5万元起,临时赎回还要付一笔不菲的手续费,正所谓“你想理财,财不理你”。现在,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比活期存款高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一个一个都冒了出来,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收益高,快捷方便,选择余地也多。
这并不是说互联网金融就前景无忧了,目前的高收益能否持续就颇成问题。现在,互联网金融理财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赚钱方式,就是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再由它主要投资协议存款和国债、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按国内外经验,货币市场基金一般和国债投资的收益水平差不多;而如今的收益承诺,已远远脱离国债的收益率,也脱离了货币市场收益率的正常水平。
金融产品的收益,说到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银行的也好,各种“宝”的也好,货币市场基金也罢,收益只能靠实体经济创造出来。但眼下的实体经济有这么高的利润吗?又有哪些行业能承受如此高成本的资金?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利润率也就6.04%。即使有个别人或实体企业短期缺钱用,愿意付大代价换“救命钱”,那也是个别现象,不具备普遍性和可持续性。反过来说,如果我国大部分资金利率如此居高不下,实体经济怎么发展?中国经济又将何去何从?
探讨高收益率能不能持续的问题,实质探讨的是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问题。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是有着明显优势的。比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功能等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金融产品和支付直接挂钩,买东西的时候是货币,不买东西的时候就是可分红的金融产品;也可以较高效地了解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凭借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积累的用户群体及其交易数据,进行征信和贷款以及其他定制化服务。这些优势已经给传统的储蓄、贷款和消费模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倒逼银行业作出改变。但目前这种靠货币市场基金赚吆喝的“高息”模式,绝非它们的长处,也非互联网金融发展成熟的表现,只能作为其培养客户使用习惯的一种临时性手段。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走的路,别人早就走过。1999年,全球知名的网络支付公司Paypal就设立了美国版“余额宝”,凭着高收益也热闹了好一阵子,但如今此产品早已因收益率过低而黯然谢幕。
发展模式决定前途命运,对互联网金融如此,对传统银行业如此,对中国经济同样如此。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机构投资者,抑或是政府部门,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马志刚)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