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开、公正的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之道。
2013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699万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如何保障年轻人从容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公平”二字不可或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公平,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在此之前,教育部也发出通知,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上述两个通知,都提到了“就业公平”。
一边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史上最多,一边是招聘岗位比往年减少15%——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对比中凸显。不过,正是因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正是因为社会岗位资源越来越有限,“公平”才显得更重要。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化解就业焦虑的根本之道。
此次国务院出台的通知,特别提到了对国有企业招聘的监管。这是因为,不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正在成为就业歧视和不公的重灾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包括政府机关和国企在内的国有单位的就业歧视与不公比民企和外企更严重,其中国企的就业歧视最严重,占60.7%。
现实案例足以支撑这项数据。一些大型国企招聘时,常常把有限的岗位名额当作内部福利,用于优先安排内部子弟,外部毕业生往往鲜有机会——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媒体报道,今年,中石化为了减员增效,与800余名包括内部职工子女在内的应届毕业生解约,遭到强烈反弹,这足以说明,这种解决内部人饭碗的机制已经成了沿袭多年、“理所当然”的习惯和利益,一旦触及,就遭遇反抗。
招聘不公,很多时候还表现在或明或暗的“学历歧视”上。一些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常常把成功招聘到多少名校、高学历学生,作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绩,用于装点门面。至于这样能不能人尽其才、是否存在人才浪费,则不考虑。显然,简单用学校、学历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工作岗位,无疑是在制造另一种不公。
要确保就业公平,让大多数年轻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就必须把招聘放在一个更公开、公平、透明的环境下接受审视。国务院此次要求国有单位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就是要从机制上打破目前国企招聘不公开、难透明的困局,这无疑是消除各种就业不公与歧视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