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挂牌满一个月。当前,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抓手,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拉开。
从短期看,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是单边的开放措施,关键词是“放松管制”。通过降低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的进入壁垒,对外资实行“有限度的市场开放”,使服务业的资本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从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尽管这些市场开放政策在短期会冲击国内部分服务业,但外资服务业对于国内服务业的替代效应并不值得特别担忧。外资对于服务业的投资同样促进了服务业国内市场的增长,并且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国内服务业的竞争力。国内服务业应抓住这一契机,提升效率,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国际服务产业链中。利用信息技术和服务产品的有效结合,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特别是IT服务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服务、航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业务,最终为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积累可复制和借鉴的经验和改革模式。
从长远看,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具有重塑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规则的意义,关键词是“有效管制”,它表明中国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由侧重事前管制向事中和事后管制倾斜的新趋势。发达国家近年来试图通过TT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等新的贸易协定形成并主导更合乎其利益的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强化其服务贸易优势。以自贸区建设为切入口,主动应对这一新规则体系的建立,是关乎中国经济向服务化转型的不二选择。
服务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相对于工业而言,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呈现出“经济服务化”,还呈现“就业服务化”的趋势,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就业人数比重均已超过70%。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全球经济放缓、工业驱动的增长动力日益下降的趋势下,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和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经济学理论均说明,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在放松管制、有效管制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增强产业投资和竞争水平,还能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来提高中国整体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国内的产出和贸易增长。与制造业相比,中国服务业长期以来存在产业过度管制、低效管制和对外开放不足的显著特征。这制约了服务业的开放和竞争,导致中国服务业难以快速发展。这反过来说明,放松管制、有效管制和扩大服务业开放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手段。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