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互联网+中国制造”的新图景

2016年03月18日 07:3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字号:    

  我国“互联网+制造”的主要特点

  目前,“互联网+制造”在我国已有丰富实践,从下游到上游、从消费到生产、从外围到核心,互联网正深刻改变工业发展方式,驱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发展,催生多种新模式新业态。

  其一,协同式供应链促进各环节高效无缝对接。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与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直接连通,集聚供应信息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匹配精度和调运效率。一是借助B2B采购平台集聚优质供应商资源,高效低成本完成原材料采购。二是实现生产线供应链协同管控和物料零库存。三是利用仓储物流平台整合异地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流合一。如河南众品打造集国内外贸易、流通加工、温控仓储、电子商务、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终端连锁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平台。

  其二,新型研发组织方式集聚众智提升效率。协同设计、众包、虚拟仿真等新研发模式应用日益广泛,为传统企业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技术创新开辟新渠道。一是基于云平台的设计在云端实现设计资源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提高研发效率。如潍柴动力在欧洲、北美等的研发中心基于云平台实现24小时协同工作。二是众包设计通过企业自建或第三方平台集聚海量群体创意,满足多变的设计需求,如海尔以互联网平台对接着全球100多万专家和上千家研发资源。一些企业探索远程虚拟仿真,利用互联网对工艺参数进行异地模拟、分析、评估,优化生产工艺。

  其三,创新制造模式助力网络化智能化生产。面对个性化、多样化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制造企业逐步改变原有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和生产体系,并着力打通企业间壁垒,探索智能制造、网络制造、云制造等全新生产模式。一是应用智能制造实现生产过程柔性化和智能化,如海尔沈阳冰箱厂一条生产线可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定制。二是利用网络制造平台构建跨地区动态企业联合体,如中国商飞组织10多个国家、100余家企业协同制造ARJ21飞机。三是建立云制造平台,将巨大的制造资源池连接在一起,实现线下资源线上配置。

  其四,融合型服务延伸企业价值创造链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应用快速普及催生了多样化融合服务模式,带动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加快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一是远程主动运维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掌握远程设备运行状况,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如中兴通讯从“端——管——云”3个层面为水务行业提供供水管道运维服务。二是利用可视化追踪溯源构建全流程食品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如消费者通过二维码即可查询伊利奶牛生产、流通等信息。三是以车内网、车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实现智能交通管理、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控制等车联网服务。

  其五,需求端泛在连接实现全流程用户参与。企业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借助平台实现海量用户与企业间的交互对接。一是规模化个性定制通过互联网与用户深度交互,依托柔性生产线提供个性定制的产品,如海尔的家电个性定制。二是精准营销决策将来自互联网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市场精准开发。三是新型网络营销以二维码、APP、移动O2O等新方式构建丰富的产品展示和营销渠道,增加用户黏性。

  我国“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

  经历探索、实践与培育,中国“互联网+制造”的主体已有相当规模,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新兴市场、带动长尾需求力释放。融合创新赖以实现的技术、网络、平台等基础正加速完善,产业生态初步构筑,已具备持续规模推进的现实基础。

  其一,新融合主体:形成引领创新三大阵营。一是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明显加快。一些工业企业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实施由内而外的全面变革,推动实现从有界向无界、垂直向扁平、制造向服务转型,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二是生产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拓展服务空间。来自不同领域的生产服务企业通过向平台企业转型,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成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新产品新服务融入工业基因。互联网企业通过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不断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第三大主力。

  当前,三大主体均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化转型发展,谁将成为未来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仍有待观察。总体来看,兼具互联网和工业基因的融合型企业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领军企业。

  其二,新智能产品:打造产品增值重要载体。一方面,智能装备成为装备制造企业主攻方向。智能装备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的融合与集成,是支撑智能制造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设施。提升装备产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装备制造企业的普遍选择。另一方面,布局智能硬件成为各方广泛选择。不仅传统家电、电子制造业企业如海尔、联想等加紧卡位,积极推出智能产品,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如百度、京东等也纷纷涉足智能硬件领域。

  其三,新服务业态:催生跨界融合新兴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大数据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云计算服务以及“互联网+制造”解决方案等不断涌现,为“互联网+制造”提供更多可能。

  其四,新网络架构:构筑产业变革实现基础。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激发模式和业态创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入,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开始为企业管理、生产管控、技术研发、销售流通、产品服务等各环节的优化升级、模式演进提供广泛支撑。同时,消费互联网领域许多成熟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逐步演变为工业互联网体系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延伸工业生产的价值链条。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支撑智能制造组织实现。充分利用工业生产全流程全周期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优化决策是工业企业的普遍需求,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五,新行业平台:联接各方实现协作共赢。在互联网与工业之间融合不断加快加深的大背景下,跨界融合所引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为复杂和多变,相关行业协会或联盟应运而生,积极发挥对各方权利和利益进行协调、平衡的作用,有力引导融合创新良性发展。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是工信部指导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作组织,立足于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支撑政府决策,推动融合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工业、互联网和IT等各领域的100余家企业加入,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实现规模化应用、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深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推进“互联网+制造”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正立于“风口”之上,发展前景可期。同时,两者深度融合面临现实障碍,各方对融合发展存在认识差异,需要产业界、政府及相关方通力合作、携手推进。

  第一,要加强政府指引,强化战略引导,营造制度环境。政府应主要致力于发展战略指引和制度环境的营造,建立国家层面的协同推进机制。一是完善相关法规制度。重点加快信息安全、数据保护、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法规的研究起草。针对融合发展所催生的法规制度问题,开展前瞻性储备研究。二是加快相关标准制定或修订。加快制定和推广适应融合发展的接口标准与数据通讯标准,加强对标准执行过程的监管。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支持。整合利用现有专项资金,加大对“互联网+制造”的倾斜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完善融资服务支持。鼓励银行加大对融合创新的贷款投放力度,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加快进入。引导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广泛应用到融合领域。五是大力培育应用市场。积极开展“互联网+”等新观念宣传和普及,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加快载体建设,推动建设特色园区和示范基地。

  第二,要加大企业主导,把握融合态势,确定转型策略。企业作为“互联网+制造”的主体,应及时、准确把握融合态势和重点方向,制定既变革求新、又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同时树立开放、共享的新观念并付诸实践,积极学习典型企业好的经验和模式,开启平台化思维,实现创新发展。企业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从以下主要方向寻找切入点,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二是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创新。三是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四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及营销模式创新。五是助力企业低成本运营的融资方式创新。六是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等。

  第三,要加快行业助推,打造跨界平台,促进协同发展。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联盟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搭建跨界融合创新平台,促进交流、合作与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一是推动融合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间以及产业链内外实现更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衔接。鼓励领先企业联合打造创新生态体系。二是推动融合性技术群体突破。鼓励互联网、IT企业与制造企业的深入合作交流,吸引软件架构编程、硬件设计、网络安全等IT界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制造领域。三是推动协作、交流与共享。通过研讨会、交流会、观摩等活动弥合不同领域认识差异,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经验交流与扩散。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培训、人才培养等服务。

[责任编辑:陈文韬]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