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受融资需求旺盛而存款增长放慢、财政存款大幅增加、存款运行波动加大以及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未能跟上新的市场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有所趋紧,行业整体的流动性比例和超额备付金率小幅下降,存贷比小幅上升,在某些时点还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局面。2014年,融资需求旺盛与存款增长受限的矛盾仍存,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基础货币投放保持平稳增长但不会大幅增加,流动性将继续稳中偏紧。但存贷比监管优化有助于减缓存款波动,资产证券化、同业存单等丰富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手段,银行自身也着重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
流动性稳中偏紧
融资需求旺盛和存款增长受限的矛盾仍将继续。2014年,经济增长总体较平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较旺盛,特别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此外,巨大存量债务的滚动融资压力也决定了未来融资需求不会太低。综合考虑,预计2014全年的新增贷款在9.8-10万亿元左右,社会融资总规模可能在19-19.5万亿元。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进一步发展、居民投资渠道不断丰富的大背景下,银行存款增长放缓将是大趋势,预计2014年新增人民币存款在14万亿元左右,扣除财政存款后为13.5万亿元,这样新增贷款与新增可用存款比例在74%,依然较高。尽管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但短期内难以出现迅速增长的局面,且其稳定性相对较差。银行总体资金来源依然受限。在此背景下,银行流动性仍会面临压力。
货币投放保持平稳,但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受美国缩减QE规模的影响,2014年有资本流出的压力。但缩减QE即意味着美国经济平稳复苏,这有利于风险偏好回升,促进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经济增长较平稳的国家。预计2014年全年外汇占款增量在2.5-3万亿元左右。2014年,宏观调控主要在稳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中性。在此情况下,预计公开市场操作仍将以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平稳为主要目标,尽管不会出现大幅净投放的格局,但投放力度较2013年会适度加大,特别是注重针对性地调节。2014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下,加之对财政支出加强规范管理,预计2104年财政存款仍会增加较多,从而对资金投放形成对冲,但较2013年情况可能要好一些。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14年全年新增基础货币在1.9-2万亿元左右,新增量较2013年略有上升,但不会大幅增加。在此情况下,预计银行间货币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内仍将处在紧平衡状态,货币市场利率平均水平较2013年会进一步上升。
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将提升
优化存贷比监管将有助于缓解存款波动。时点存贷比监管考核是造成当前存款市场波动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场上对改进存贷监管的呼声较高,监管部门也表示会进一步优化存贷比监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银行负债将趋于多元化,可以预期存贷比监管有望得到改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存款市场波动,进而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比如,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纳入存贷比计算,会缓解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压力,缓解存款市场竞争。加强对银行日均存贷比的考核,也会减少银行的存款冲时点行为,降低存款波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情况下,存贷比仍是重要的流动性指标,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流动性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短期内完全取消的可能性不大。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将显著提升。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和同业存单等金融创新丰富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手段。未来预计资产证券化试点进一步扩大,并逐渐进入常态化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把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好的债券,从而起到盘活存量资产的作用,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同业存单也增强了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对整个银行间市场来说,它也增加了一种市场自我调节资金余缺、避免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的手段,将促进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平稳运行。此外,长期来看,随着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远期等工具将进一步普及,银行可以使用这些表外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冲和转移市场风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部分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过快,且存在期限错配,从而带来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二是部分银行过于依赖央行在关键时刻的资金投放,习惯于将备付金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三是一些银行的流动性应急机制不够完善,多是建立在依靠从外部融入资金的基础上,当总体流动性趋紧时,这种应急机制也就“形同虚设”。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商业银行将会加快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工具和方法,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前瞻预判性。同时,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并着力改进流动性管理技术,继续完善流动性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现金流量监测与管理系统升级。
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不会出现
尽管商业银行流动性有所趋紧,并在某些时点出现了流动性非常紧张的现象,且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持续较紧,但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大可能出现系统性流动性风险。未来尽管存款和货币供应增速趋势性放缓,但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总体流动性保持平稳充裕。从银行业自身情况来看,目前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和超额备付金率都处在较平稳水平,且估计这些指标在短期内迅速恶化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尽管同业负债、同业资产存在期限错配,但银行最主要的存贷款业务期限结构情况较好。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末,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55.8%,较2010年末下降4.5个百分点;作为稳定的负债来源,2013年11月末定期存款在总存款中占比58%,较2010年末提高6.2个百分点。同时未来银行业盈利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平稳增长,资本较充足,风险防御能力持续较强。
目前我国央行用于调节流动性的长短工具品种丰富,“弹药”较为充足,有足够的政策调节空间来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的推出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的使用频率增加进一步增强了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同时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除此之外,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有利“武器”。法定准备金存款犹如蓄水池,存款准备金率则是蓄水池的“阀门”,流动性宽松时可通过上调来“蓄水”,流动性紧张时则可以下调来“放水”。目前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较高,大型银行达20%,下调的空间很大,足以应对大规模的流动性紧缩风险。
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和改善对银行的流动性监管。银监会持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并将进一步优化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重点加强对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新指标和日均存贷比的监测分析,并督促商业银行强化日常资金头寸匡算与预测,改进资金管理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调控资产规模,妥善把握风险与效益的平衡。这些都有利于防范和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