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了2016全球音乐市场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在所有唱片业的新兴市场中,中国市场的表现颇受瞩目,在2015年,中国音乐销售额比上一年增长了63.8%,达到10亿元左右。
说到唱片,有人不禁会产生疑问,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音乐的下载随处可见,还会有人买以CD为存储载体的唱片么?
事实上,在音乐市场更为发达的国家,唱片业辉煌依旧。根据日本公信榜2015年度音乐唱片的年度销售市场报告,包括单曲碟、专辑、音乐DVD以及蓝光碟BD在内,全年市场总销量达到10210.6万张,总销售额折合人民币为161.2亿元。而在美国公告牌杂志公布的唱片榜单中,上榜唱片中很多都突破了百万张的销量大关。
相比于海外市场而言,我国实体唱片业依然有很大差距。去年在音悦V榜年度盛典摘得“内地最佳男歌手”和“内地年度专辑”的鹿晗,其实体专辑首周销量不过只有6万余张。
唱片业内,一直将国内实体唱片不振归结于无权威的唱片销量统计机构,以至于无法激发粉丝消费热潮。在美、日、韩等国家,都有专业统计机构对唱片和歌手进行销售统计,精确到日,并发布相应榜单。粉丝们为了让偶像在榜单上名列前茅,自然热衷购买唱片,以至于有“复数购买”一说,即粉丝买下多张相同唱片,不为听歌,只为帮自家偶像冲榜单。 除此之外,获得唱片的各种附赠品,从精美海报到见面会门票,也是粉丝购买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粉丝经济”下,粉丝购买唱片,买的并不是音乐内容,而是表达对歌手的喜爱,唱片公司的目标消费群体也并非大众,而是特定粉丝群体。而就在本月初,音悦台宣布联合各大音乐平台成立中国专辑榜,希望激发这样的粉丝经济,把唱片市场推向繁荣。
有了榜单,有了对比,粉丝们就一定会心甘情愿地掏腰包,把偶像推向榜首,把唱片市场推向高峰吗?
我国音乐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的不只是一张榜单。想让粉丝肯为偶像的“前途”和“钱途”买单,并没有那么简单。
将一个歌手从新人培养成“万人迷”,需要不只是脸蛋、嗓音和资金。从形象包装、音乐创作到市场推介、后援会运转,都需要具备专业化运营手段和相应团队。而当一家大型经纪公司拥有足够演艺资源时,可以将旗下艺人适当搭配,以老带新,台上的歌手风水轮流转,幕后的公司则是铁打的营盘。这样的专业团队,这样的运作模式,在日韩和欧美市场已经运作成熟,在国内音乐市场却还处于起步摸索期。而培育艺人,没有三五年时间是做不来的。
在未来,“粉丝经济”的确是实体唱片的重要支柱。但对于国内音乐市场而言,当下真正缺少的不是粉丝,更不是排行榜,而是能够专注培养歌手、并深耕粉丝群体的演艺公司和专业团队。没有后者,粉丝来得快,去得也快。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