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定向降准”加大力度
货币供应充足 不会再现“钱荒”(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周小苑
随着6月份银行迎来年中考核,市场再次引发“钱荒”的担忧。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并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符合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同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专家认为,在“定向降准”提出后不久,此次国务院再次强调对此加大力度,再加上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走低,显示出货币供应充足,今年将难再现“钱荒”。
融资结构不断优化
去年6月金融市场发生的“钱荒”让外界担忧今年货币信贷增长或将放缓。但实际上,各金融部门坚决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截至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3.2%;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7.1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3.79万亿元。
不仅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增速较去年末增长1.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只有5.9%,增速较去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
针对市场对“钱荒”的担忧,央行在5月份连续三周向市场净投放货币,为防止“钱荒”再现打下预防针。统计显示,5月份公开市场央票和正回购合计到期资金为5630亿元,央行累计回笼3890亿元,当月实现净投放1740亿元。而4月份央行在公开市场的净投放规模仅为1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利率保持较低水平。在央行主动引导流动性供给的作用下,曾在去年困扰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在今年发生的概率明显走低。
引导资金投向实体
尽管再次发生“钱荒”的风险已经不大,但仍要积极预防“钱荒”向实体经济蔓延。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还要优化融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企业改造、服务业等的支持。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与企业自身有关,也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规范有关,其中一些同业、信托、理财等银行业务演变成钱生钱的游戏,导致企业融资水平的水涨船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国务院会议明确规范同业、信托等业务,意在打通融资通道,拉低融资成本,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更加通畅。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说,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做支撑,央行接下来将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着手,首先稳定融资总量,同时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优化融资结构,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着重支持。
“定向降准”瞄准“三农”
事实上,针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扶持,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与央行在4月25日宣布的“定向降准”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结构、导向政策更加明确。
“‘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举措,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纪志宏表示,此举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增长作用,从而在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定向降准”政策的初衷很好,如果能把资金流向定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同时确保资金不外流或流向楼市等,将会给实体经济带去利好,不过这要靠进一步出台政策和细则来保障。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