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叶檀:没有鬼城并不意味着房价坚挺

2013-03-18 10:27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房地产泡沫论者支持鬼城的说法,把鬼城视作崩盘的先兆;而对中国城镇化充满信心的人认为,每年进入城市的千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将填满中国的每个城市。

  城镇化是真实的,中国不会出现房地产市场断崖式下降,但某些鬼城的出现,以及某些城市必然出现一轮房价下滑,以跟上收入的步伐。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未来20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居住。

  一线城市、东部地区绝不会成为鬼城。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至2010年,东西部共有9省市出现了人口增长超过10%。北京、上海、天津均爆炸性地增长了29%以上,全国人口增长中的54.9%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前五个城市中,外来人口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重庆、湖北、四川、贵州、安徽和甘肃六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全国分成了人口导入地与人口输出地,这一过程在持续进行中,使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有了现实基础。

  重点发展的西部大城市不会成为鬼城。

  以成都为例,2000年底,成都城镇常住人口为606万人,十年后成都城镇常住人口为921万人,年均新增人口为31.5万人。以人均需要25平方米住房计算,城市化进程使得年均住房需求近800万平方米。2012年,华西城市与房产研究院联合成都透明房产网联合推出《全川购房力调查报告》,显示四川二级城市购房者买走成都六成房子,成都作为四川的唯一中心城市,地位无可动摇。

  成都市每年新房销售面积在700万平方米左右,新增需求和销售面积基本契合。2012年,成都主城区商品房住宅供应面积85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成交面积848.25万平方米,同比上升35%,供求比为1.01:1,购买面积70到90平方米占比46.6%,刚需占比一半左右,说明成都住宅市场风险不大。

  不过,环顾其他人口、资金导出的中小城市,未必有那么幸运。这些地区正在期盼着新一轮的基建以填平缺口,房地产供应量大增、经济落后、环境糟糕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存在着巨大的房价下行风险。

  即使是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不同的区域房地产销量截然不同,不同的物业种类面临的风险也截然不同。相比住宅地产,当地商业物业风险要高得多。

  今年1月15日,世邦魏理仕(CBRE)发布2012年全年成都房地产市场回顾,当年成都办公楼市场净吸纳量达到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但新增供应量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在巨大的新增供应的压力下,2012年成都优质写字楼空置率被推升至34.6%,较2011年增加8.8个百分点。2012年一线城市的办公楼空置率为7.94%,二线城市办公楼的空置率高达20.7%,而成都在全国11个二线代表城市中,办公楼库存量最高,接近400万平方米,空置率也最高,达34.6%。随着实体经济的下行,供应量的推升,以及电子商业模式的竞争,前两年商业物业远超当地所需的城市面临瓶颈。

  房地产调控以来,房贷与面积数据显示,自住与改善型需求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人群。刚性需求放量,说明大部分投资者认同,低风险高收益的房地产黄金时期已过,这将让除人口暴增以外的一线城市房价走向平稳,甚至下行。

  城镇化可以消灭多数鬼城,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房价上涨,当农村中的富裕群体依靠自身资金在城市购房后,进入城市的群体,不再拥有资金红利,当地银行的政府企业与个人存款可以作为风向标。此时,房地产将按照刚需的价格制订,而非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定价。

  以江西省为例,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预期将达到54%,按年均1.7%的增长比例计算,每年将有近80万的农民进城,鉴于这部分群体人均收入不高,缺乏其他财富来源,并不能保证当地的中小城市房价将大幅上升。2012年江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增幅比全国水平高0.1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9%。最乐观的估计,十年收入即使能够达到15万元,以房价收入比计算,十年后每平方米的房价也应该在1万元以下。如果上涨过快,可能中途崩盘。

  认同房地产市场的乐观是有前提的,即通胀与房地产泡沫可控,城镇化进程与就业同步发展,居民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上升。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