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曾经担任记账员,通过双手一笔笔记出民生大数据
记账工具与时俱进,曾经的手工记账转为“记账宝”软件记账
昨天是北京政府统计开放日,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揭开神秘面纱面向北京普通市民开放。统计人员向市民们揭秘了与市民、社会息息相关的统计“大数据”的诞生过程。
10余万户筛选1万户 家庭收支数据北京已记整40年
以普通百姓最关注的家庭收支数据为例,统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北京的统计部门早在1955年就开始住户调查工作,至今已经整整40个年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先在全北京市选择1000个调查小区,对这些小区中的十余万户家庭进行清查摸底,最终抽取1万个家庭详细记录每天的收支情况,也就是每天记“豆腐账”。然后统计部门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对这些“豆腐账”的原始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对外发布的统计数据。
朱阿姨90年代开记“豆腐账”
不当“记账员”仍每天坚持记账
在昨天的现场,统计部门还专门请来了一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天天记“豆腐账”的朱秀玲阿姨,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时她坚持天天记账,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收支情况按照统计局发给她的“账本”一项一项记下来。等到月底就会有统计人员上门把她的账本收走进行汇总,所以每次北京市公布统计数据时她都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里面也包括了她这个小家的数字。朱阿姨表示,后来虽然不再是统计部门的“记账员”,但她已经养成了习惯,直到现在还在坚持每天记账。
从手工账本到记账软件
记账家庭40年记账方式大变
据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40年来这些记账家庭的“记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这些记账家庭是在统计部门统一发放的账本上手工记账,月末由调查人员入户收回,再经过手工誊抄、人工计算、层层上报。到朱阿姨那儿的时候,虽然记账家庭还是用本和笔来记账,但统计部门已经实现了电脑录入。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又有了电子记账,现在很多记账家庭都是通过电脑、手机、pad上的“记账宝”软件记账,然后通过网络就可将数据直接传送到统计部门的数据采集平台上。
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方晓丹介绍,迄今全北京已经有数万家庭有过这种记账经历。正是这些家庭的“豆腐账”汇聚成了北京经济的“大数据”。据统计,去年北京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21元和18337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1978年上涨了14倍和19倍。
豆腐账汇成经济大数据
也成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依据
通过这种住户调查方式,统计部门不仅可以获得北京居民的各种收支数据,还能为政府调整、确定全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北京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平均每年完成民意调查100多次,累计完成居民户、企业样本超过300万,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惠民政策的出台及完善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及舆情信息。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