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上市公司频遭监管,商业模式存疑多多,且规模、盈利能力极为有限,一面却是母公司的疯狂的多元化。贾跃亭创立的乐视网与它的母公司乐视控股到底怎么了?
昨天,乐视控股表示,已成立乐视互联网生态农业公司,进军农业,食品电商“乐生活”已上线测试,预计10月正式全品类上线。再回顾之前乐视控股眼花缭乱的动作:已经进军酒业,说要进汽车,还要搞智能家居,签了些看上去很虚的合同……在笔者看来,乐视TV、乐视商城、乐视影业还是围绕乐视网进行产业链布局的,而上述动作,已经是偏离主业,完全是为资本谋局了。
为资本谋局,无可厚非,但是关键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进行。不要说中国生鲜食品电商没有一家称得上真正成功的。基于互联网的整个现代生态农业布局,亦未见品牌效应。放在乐视身上,完全是脱离主业的风险行动。因为,它自己最核心的业务盘子乐视网都没有真正步入健康,称不上成功。
看看乐视网的中报预告业绩:营收27.8亿至31.5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约 1.49亿至1.61亿;超级电视出货仅百万级。竞争对手百视通刚发布的中报显示:营收14.29亿,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3.88亿,IPTV、OTT、智能电视屏新媒体活跃用户突破5500万户。它的盈利能力远胜乐视网。
再看看乐视网的现金流。2013年年中至今年Q1末,连续四个财季,乐视网经营性现金流入分别是5亿、9.99亿、16.1亿、8.7亿,同期营业成本为4.54亿、9.11亿、16.7亿、8.03亿。两者刚刚相抵。如果再考虑到其他开支,乐视网资金链可谓一直告急。
你再看看大股东贾跃亭的动作:2010年乐视网上市以来,贾跃亭共计有15次股票质押行为。其中8次质押股票,7次实施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而且,质押式回购交易,全部发生在最近7个月里。
从合规性上看,没啥问题。但因质押股票与质押式回购交易,是一种融资行为,往往会影响股价,正常情况下,资金进来,股价会有正面反应,钱出去,也就是说还钱会有利空特征。因此,至少反映出两个潜在问题:1、乐视网的资金链压力沉重;2、大股东不排除借此操纵股价。
而且,质押股票与质押式回购交易,都伴随一定风险,尤其是当企业股价面临下挫时。一段时间以来,乐视网由于遭遇监管发声与外界质疑,已经两次停牌,开始引发投资界对其风险触发的强烈关注。
前几天,乐视网刚刚落实新一项45亿定增案,这高额的融资,它说,将用于主业相关的投入,包括内容资源库建设和扩充、网络视频服务运营、平台研发和升级、智能终端研发及乐视生态各个环节的投资并购等。但有业内人士怀疑,流动负债如此高,乐视网更像自救与补血。
乐视网一直很自得所谓的垂直模式。其实,它连遭质疑的话题,其核心就是直指它的商业模式本身。可以说,截至目前,乐视网无论资金链、营收、盈利能力还是商业模式,都存在相当压力,不具备充当乐视控股多元化扩张的条件。那么,既然如此,乐视控股又为何进军酒业、汽车、生鲜电商、智能家居呢?
我的分析是,这是乐视网已经沦为套现、圈钱、被异化为集团工具平台的信号。在中国,大股东或者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或者利用它来倒腾资产的案例不要太多。监管部门多年前就出台过相关禁令与措施。
观察乐视控股的架构,如果乐视TV、乐视商城、乐视影业还算围绕主业的布局行动,其他各项都已经明显脱离。在主业尚不健康的情况下,乐视控股是在透支乐视网的未来。
乐视控股的管理架构,虽然规模不大,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组织架构,有点学联想控股了。可是人家联想控股多元化时,联想集团已经是全球PC业的核心竞争者,如今更是全球老大。乐视控股的业务架构,更像一场把玩资本的局面。这种疯狂的举动,不像是基于对主业的发展信心,更像是对于主业的一种担忧。
乐视网去年8月就已经进入全面解禁期,股价一直承压至今。为集团多元化充当圈钱的盘子,乐视网当然有十足的动力为股价谋局。而在乐视网自身体质尚不够健康的情况下,这个被集团工具化的平台,带有被异化的特征了。年轻的乐视网,如今就像一只气喘吁吁的母公司,充当着不断被套现的责任。
乐视控股进军农业等多元领域,主要标榜的就是所谓颠覆行业的模式。但是截至目前,乐视并没有颠覆中国电视业。
在我看来,一种模式,当你能够很轻松地总结出来后,那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乐视控股打着乐视网的商业模式进行多元化,其实不过是一种分散主业与商业模式风险的行动,它体现出一种焦虑。而这种举动,不但无益于缓解上市公司乐视网的真正压力,还会透支它有限的品牌效应。对上市公司层面是不公平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当然也是充满风险的举动。
中国式企业的进化,几乎都有类似的逻辑,在借助最初的创新一炮走红后,它们会很快陷入幻影,疯狂多元化,将原来的主业当成金鸡母,异化成工具。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