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阿里招财宝搅局P2P网贷 业内感叹:又爱又怕

2014-08-21 09: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阿里从来都不是一家低调的企业。日前,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以下简称小微金服)旗下的招财宝首次对外公布运营情况。自今年4月份上线以来,成交额已突破110亿元,这是任何一个草根P2P平台都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字。

  对于互联网大佬的搅局,草根平台感叹,既是“利空”又是“利好”。利空在于,招财宝上线前期势必分流大量客户。但是,像去年的余额宝唤醒整个互联网金融概念一样,阿里的到来,又会进一步促进P2P网贷行业的发展。

  阿里:101家金融机构排队等着对接

  后余额宝时代,阿里继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拓土。

  日前,阿里小微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这是其今年4月份上线以来首次对外公布运营情况。招财宝被视为阿里继余额宝之后第二个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在整个小微金服集团,它与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宝共同组成五大业务板块。

  尽管招财宝公司总经理袁雷鸣一再强调招财宝与P2P不同,但招财宝本质上依然是一种P2P模式,其定位于高效撮合投融资双边需求,促成双方直接交易。

  据袁雷鸣介绍,截至目前,招财宝的成交额已突破110亿元,覆盖20多万家小微企业,“其中90%是从余额宝的客户分流而来”。通过上线四个多月的试运营,招财宝上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6.4%-6.9%,期限集中在2-6个月,每一笔融资完成的平均速度为10秒。

  从目前P2P网贷行业来看,企业融资的综合成本一般在20%-30%之间,招财宝远远低于这一水平。招财宝前期调研数据显示,一个项目的综合融资成本一般不超过12%。招财宝方面分析称,线上成本相对固定,在7%左右,但线下部分则由企业与金融机构商定。

  据了解,平台方会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这也意味着,目前110亿元的成交额为招财宝贡献了1000多万的收益。

  目前有40多家金融机构和招财宝完成了对接,其中部分金融机构是担任第三方提供担保或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部分是发布产品。“还有101家金融机构正在排队等着和我们对接。”袁雷鸣说。

  大佬搅局 业内:既“利空”又“利好”

  与招财宝的大后台大背景不同,P2P网贷行业更多的是从草根发展起来。对于互联网行业巨头的“入侵”,它们既恨又爱。

  “阿里这样的巨头发力P2P网贷,对于我们草根平台来说,既是‘利空’,更是‘利好’。” 地标金融总裁刘侠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他解释称,利空在于,不论从资源还是人力方面,一般的草根平台,都还没有力量与之抗衡,加上其强大的品牌背书,势必会分流走大波用户。

  但是,无论是国资、上市公司,还是现在的阿里介入P2P网贷领域,对于草根平台来说,更是利好。刘侠风认为,P2P网贷不再是往年那种灰色地带,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健康、规范。

  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朱明春也表示,像去年的余额宝唤醒整个互联网金融概念一样,一大波高大上机构的介入,势必会进一步促进P2P网贷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朱明春认为,招财宝上线前期,其它网贷平台或许会被分流部分用户,但是投资人的逐利性,会使他们逐渐回归收益更高的平台。不仅如此,阿里更可能为P2P行业培养更多的优质投资人。

  竞争加剧 草根平台:不能坐以待毙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草根平台表示不能坐以待毙。

  “BAT的进入不以各平台的意志为转移。” 爱投资CEO王博坦承。他认为,与其担心阿里的“抢食”,倒不如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做出一些不容易被复制的创新出来。

  积木盒子CEO董骏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术业有专攻,BAT用户基数大,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布局上较广,而P2P网贷行业则更加纯粹。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互联网只是技术、手段、渠道,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会像互联网领域那样“老二必死”。

  刘侠风认为,民间金融区域性色彩十分浓重。阿里金融之所以有声有色,可圈可点,有赖于它长期积累的、可转化为风险定价的数据。“但是,一旦离开它的圈子,其风险定价能力有待观察。”

  民间金融也好,互联网金融也好,P2P网贷也好,如果没有可以实现风险定价的数据,最后还是要风控落地。当然,若干年之后,大数据足够健全,征信体系足够完善,那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一番景象。记者 蒋诗舟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