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开放信号”频出 中国改革蓄势待发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李晓喻)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后,最近两周内,中国多部委陆续介绍目前扩大开放工作进展,公布今后开放目标和“路线图”。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称,眼下正在全面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确保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此外,2019年将加紧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将继续缩减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称,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潜力巨大,今后将适时全面放开回购交易,并大力推进人民币衍生产品使用。
官方密集释放开放信号绝非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计。“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已被决策层明确列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
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苏庆义的话说,中国充分感受到开放的好处。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威胁犹存之际,中国越发意识到坚持开放的必要,并将沿着既定的开放路线走下去。
与以往相比,中国即将展开的新一轮对外开放领域更全,力度更大。
中国制造业已基本对外资开放,但服务业开放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据官方部署,今后将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进程。
这一轮开放将更加注重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所谓制度型开放,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着眼于规制层面,促进国内规制与国际通行规制接轨,体现监管一致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叶辅靖认为,要实现制度型开放,中国料将在许可、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这既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重视合作伙伴利益诉求的具体体现。
这也意味着,加快改革是这一轮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李钢所言,只有通过改革,打破国内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的种种藩篱,才能让开放政策真正落地。
近期官方公布的开放计划包含不少改革元素。例如,进一步放松投资领域管制,推动在全国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减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大中城市、国家级新区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等。在开放加码情况下,改革提速亦值得期待。
对于中国此轮开放部署,舆论评价颇为正面。有官方智囊预计,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中国吸收外资额有望在2018年创历史新高基础上继续增长,进出口也将保持稳定。
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处于紧要关头之际,中国扩大开放不仅表明维护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也使各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确保中国与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