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工匠展风采
雷立在检查轴箱橡胶盖安装状态。曾毅然 摄
雷立自从事探伤工作以来,以匠心构筑梦想,在岗位上坚持“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就要无缺陷”的安全理念,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填补普速列车探伤工艺空白,探索开发信息化探伤模式,先后发现并排除了30多起典型或重大列车轮对故障,实现了28年探伤无缺陷。她把青春奉献给热爱的探伤事业,绽放出巾帼工匠之花的美丽芳华,为西南铁路动车组列车运行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90年,雷立参加铁路工作走上探伤岗位。她爱岗敬业,勇于探索,所学习的轮轴探伤相关业务书籍摞在一起有一米多高。入路仅3年,雷立就熟练掌握了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技术并获得了这两项技术的Ⅱ级资格证书。工作中,她先后发现了10多起重大轮对故障隐患,成为货车探伤岗位技术能手。
2001年,雷立被调到客车探伤岗位,她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数起典型故障并多次在各级技术比赛中夺冠,成为客车探伤领域的模范标杆。
2003年,针对客车盘型轮对探伤有盲区的技术难题,雷立带队立项并与探头生产厂家进行合作研究,研制出了短前沿K值探头,填补了全路盘型制动轮对探伤的技术空白。
2009年,西南铁路步入高铁时代,雷立被确定为动车轮轴探伤工作的第一人选。面对从传统的手工探伤示波分析到现代的自动探伤电脑分析的技术跨越,她从头学起,废寝忘食,很快成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个拥有动车组空心轴探伤证的探伤工。
从事动车组探伤工作后,雷立充分利用在普速客车探伤岗位上积累的宝贵经验,逐流程分析查找动车组探伤的难点、关键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动车组空心轴探伤技术要领,创立“校、洁、全、比、验”动车组空心轴超声波探伤“五字”作业法。探伤“五字”作业法凝聚了雷立20多年的心血,是实现标准化作业的秘笈,大大提高了探伤效率,成为排除动车轮对故障的法宝。2013年4月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成都召开动车探伤经验交流会,全面推广雷立探伤“五字”作业法。
2014年,为了将探伤本领传授给更多的人,她主动请缨担任“雷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雷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持续育人攻关。在雷立的带领下,工作室完成了“空心轴探伤机进给机构端盖保护套”等3个技术创新课题,创新研发成功“CRH380D型动车组裙板确认勾引工具”等27项发明,解决了诸多探伤现场的技术问题。
面对近几年高铁动车组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雷立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刻苦攻坚,主动兼任车间技术室副工长。她牵头编制探伤作业指导书和空心车轴探伤缺陷的判定及处置方法,创新开发信息化探伤新模式,使动车组探伤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有力确保了探伤质量。
大国工匠铸匠心,巾帼英雄展风采。雷立在一线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广大铁路职工的追捧。近年来,她先后当选四川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路技术能手、“铁路工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同时被中国铁路总公司选树为“新时代铁路榜样”。
雷立在测量车轴直径。 曾毅然 摄
雷立在检查动车组车轮表面状态。 本报特约通讯员 石本驹 摄
雷立在仔细检查动车组轴箱状态。本报特约通讯员 石本驹 摄
雷立和徒弟们一起开展动车组探伤业务探讨。本报特约通讯员 石本驹 摄
雷立向徒弟们传授动车组探伤要领。 曾毅然 摄
雷立在给动车组空心轴探伤。 曾毅然 摄
雷立创新发明的探伤机接油盒,有效破解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田 野 摄
现场巡视、卡控关键是雷立每天的日常工作。 本报特约通讯员 石本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