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强筋健骨” 新动能加速壮大——2017年中部七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观察
先进制造不断涌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17年,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中部七省,立足自身优势,对接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
转岗分流对煤矿工人范志辉来说,是一次重生。虽然同样要和采煤设备打交道,但他过去是井下综采队的一线矿工,如今则是一名3D建模师。
位于山西省霍州市的丰峪煤业公司一座开采了50多年的老矿井今年即将关闭退出。近两年来,这个矿已有约50名矿工转岗到新成立的山西凯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凭借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等动漫产品,去年实现利润过百万元。
过去一年,在煤炭大省山西,越来越多的煤矿工人经历着人生巨变,并最终汇聚合力,推动经济由“疲”转“兴”:2017年山西经济增长7%,GDP增量相当于过去5年增量之和,自2014年以来首次步入合理区间。
去年,山西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河南、安徽、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1%、21.4%、11.6%,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9%,湖南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对工业贡献突出。在山东,需求旺盛的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值同比增长超过六成。
先进制造支撑高质量发展
仔细梳理中部七省“成绩单”,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工业支撑,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泰山脚下的山东康平纳集团,记者看到,智能印染设备正有条不紊地码垛、染色。“纺织印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靠人工、技能参与国际竞争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只能靠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来解决。”集团董事长陈队范说,通过智能化升级,染色一次合格率达96%,生产效率提高20%,综合成本降低20%。
去年,山东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达到23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推动规上工业生产增速实现7年来首次回升。
在安徽,成立仅4年的华米科技,去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1000万台,位居全球第一。从一个昔日承接产业转移的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联动发力的创新成果策源地,安徽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成果正在涌现。
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市日前签订《深化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协议书》,通过科技、人才、企业、产业、模式、品牌等创新基因的输出,“中国之光”正在点亮武汉城市圈。
在湖南,去年长沙平均不到2分钟就有1台新车下线,平均每周新引进1个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平均每个月新增1家A股上市公司……
扬长补短加快动能转换
1999年被命名为“中国锻造之乡”的山西省定襄县,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多达160多家,法兰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锻钢法兰生产基地。然而,由于缺乏外贸服务平台,过去产品只能先运到天津港,才能办理出口手续。
去年,山西确立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发展目标。今年初,一家国际物流公司建成投运,200多吨法兰运往印度尼西亚,成为“中国锻造之乡”完成的首单出口业务。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找准自身比较优势,确立新的目标定位,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中部七省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为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近日正式设立,规模达400亿元。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通过引导基金带动,远期将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母基金群和不低于6000亿元的子基金群,重点投向山东优势产业。
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科技专项,去年江西省级财政投入13.3亿元,创设规模为7.5亿元的省级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今年,江西还将加快发展航空产业,高标准推进南昌、景德镇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等。
湖北、山西等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湖北提出建立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库,每年选择100个技改项目列入省政府年度计划;山西近日提出,今年要将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规模由10亿元提至20亿元,加速培育新动能。(执笔记者 梁晓飞;参与记者 陈灏、徐海波、阳建、董雪、秦宏、刘怀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