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缓解企业融资高成本问题,会议具体提出了十大措施。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十项措施非常具体,从监管调整,到拓宽融资渠道、盘活资金存量、丰富增信手段,以及对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提出要求,形成了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体系,将贯穿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和金融改革之中。
调整存贷比指标弹性将增加
会议指出,今年7月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来,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资难、融资贵”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呈现缓解趋势,但仍然是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以促进创新创业、带动群众收入提高。
此次,在监管层面上,针对央行的合意贷款管理和银监会的存贷比指标,会议首次提出了调整的方向。会议指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央行通过合意贷款调控的法人银行机构均感受到了来自贷款规模管控的约束,今年尤其明显,集中的问题在于贷款规模不够,月度之间节奏太平均,与市场资金需求难以完全匹配。
在江浙地区、河南、四川等中部地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即便是定向降准,流动性宽松了,但是额度受限,银行依然难以投放贷款。”也有人认为,“额度很高,但受存贷比约束,在存款脱媒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银行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放贷。”
我国实体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然而,银行信贷投放受到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存贷比考核、自身资本金约束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四大因素的限制。“国内并不缺银行,但一些地方上的城商行、农商行乃至村镇银行存贷比很低,但受限于贷款规模管控,难以放贷。”四川地区某城商行高管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针对存贷比考核,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从经济发展角度说,目前的贷款规模是需要的;从商业银行自身看,也不愿意降低贷款的投放量。但是存款增速却明显放慢,商业银行对此采取各种手段,比如理财产品,在月末、季末、年末最终把资金拉回到所谓的符合存贷比要求的存款形态中,势必造成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因此,调整存贷比监管也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