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划定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路线图,而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经济蓝图,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元年定下了总基调——“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记者连线多位经济专家,他们认为,此次会议亮点和新意很多,总基调明确,突出了改革,在宏观层面和具体领域都做出了细致部署,会议新闻稿中的一系列关键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1 速度后遗症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解读
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会议提出“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非常有意义。经济增长超过潜在增长率会有哪些“后遗症”?一是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需求就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二是资源过度消耗,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当前大面积雾霾、河流土壤污染都与此相关。三是增长过快,需求过强,也会造成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通货膨胀。这就需要科学确定我们经济的增长水平,太快不可取,太慢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失业压力。因此,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只要不滑出底线、就业不出现大的问题,经济不会有大问题。
关键词2 稳中求进
会议中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同时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解读
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这是中央连续三年将来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稳中求进”。有别于往年,今年同时强调“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将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经过多年高速增长,由于基数大、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改革创新”是对“稳中求进”内涵的拓展,也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稳”与“改”互相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改革才具备宽松的条件;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使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经济质量得到提升。
关键词3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而与去年相比,今年会议的相关表述有三方面的明显不同:一是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其力度明显提升;二是明确提出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三是提高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并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税收政策等具体措施。
■解读
财税支持新兴产业
本次会议强调“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并提出“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的具体措施。相较以往,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高了,扶持政策更具体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的支持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4 化解地方债
会议提出,“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同时明确,要“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解读
长短结合通盘考虑地方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当前,地方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关键要避免风险由局部扩散为全局。此次提出将“短期措施”和“长期制度”结合,体现了未雨绸缪,对风险防控设计好预案,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考虑。同时,此次会议在防控风险思路上有所调整。强调发挥预算工具的作用,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这是一种通盘考虑,不仅重眼前,更重长远。此外,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体现了不同城市分类分层发展的理念,债务风险的控制有利于避免盲目的“大跃进”,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