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停车场协会今日将在交委召开发布会回应本报咪表调查 停车场协会会长表示——
市交委:今年内全市咪表和路内泊位将换新P牌清算“车位账”
追踪
核心提示
广州停车场协会昨日回应本报《咪表泊位 老板是谁》独家报道中的几大疑问,并晒出咪表公司的盈利状况:两家公司一年盈利200万元。今日,停车场协会将举行新闻发布会,集中回应路内停车热点问题。
文/广州日报记者丁一、刘冉冉
咪表经营权为何转给自然人?
“给政府经营负担重不灵活”
本报昨天的独家报道中披露,电子泊车公司最初由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华普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截至目前是由北京天创道康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控股;而广州德生咪表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德生咪表”)也从最初的由广东德生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德生金卡公司两家公司投资成立,目前股权转移给6个自然人持有。为何出现这种“公共资源经营权向私营企业或自然人倾斜”的情况呢?
对此,昨天某业内人士以德生咪表为例,向记者提到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11年11月全市路内停车泊位重新招标,另一个是2013年4月德生咪表的100%股权转让给6个自然人,在那次招标之后,德生方或许感到持有的咪表经营泊位相对而言偏远路段居多,加上成本的压力,最后转让了股权。”对此说法,广州市停车场协会及市交委都以“无权过问”为由,婉拒了提问。
不过,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侧面解释称,将路内停车泊位交给个体经营更合适:“如果广州的咪表交给政府经营,由政府请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编内人员去管理,负担太重,不够灵活。”
广州市停车场协会会长潘国璠以香港为例,解释了由私营企业或自然人控股经营的便利:“香港的咪表泊车就是交警来管,但政府也因此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
全市3.5万停车位如何构成?
“包括咪表、内街内巷、单位车位”
对于本报昨日的独家调查,广州市停车场协会会长潘国璠昨天表示,将于今日上午举行“广州市路内停车热点问题新闻发布会”,对市民及媒体关注的路边停车热点逐一解答。
“新闻发布会将重点公布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将公布全市3.5万停车泊位的构成,二是将说明现有路内停车模式对广州交通的影响,三是重点说明一下你们提出来的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咪表停车收益上缴财政部分不上涨。”
对于第一个问题,潘国璠提前向本报披露,目前全市停车泊位有3.5万个左右,这只是一个概数。他说,3.5万个泊位中并非都是公共资源,非公共资源也占有很大比例:“3.5万既包括中心城区的咪表车位和内街内巷车位,还包括大量的单位车位,不需要收费;此外还有花都、从化、增城的路内泊车位以及很多单位的泊位,是收不上来钱的。”
潘国璠表示,由于不少边远城区的停车泊位并不像中心城区旺地吸引车流量,同时停霸王车的情况也不少见,所以即使安排了咪表和人工收费,但基本上不是只亏不赚,就是经营难以为继而不断地裁撤。
关于这3.5万停车泊位的构成,昨天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报了一组数字:“广州有咪表泊位6426个,内街内巷5800多个,其他的都在非核心城区。”但这一数字是否属实?潘国璠只是表示:“明天开会,我会说得很详细。”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内全市包括咪表和内街内巷在内的所有路内停车泊位都将换上新P牌、拥有独一无二的编号,清算“车位数量账”。
上缴财政为何不升反降?
“每年盈利200万
人工成本翻一倍”
“咪表停车涨价对经营者而言,所谓的创收并不见明显提高,涨价主要是能够疏导交通拥堵,而且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潘国璠援引市交委11月14日发布的停车费上涨100天后第一周的交通拥堵数据称:“8至10月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是4.11,这是一个轻度拥堵的等级,比去年同期下降2.14%;相比今年1至7月份,拥堵指数均值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64%。而且晚高峰时段严重拥堵路段比例减少了3个百分点……”
咪表企业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潘国璠昨天向本报记者透露,“平均一年下来,两家咪表公司有200多万元的盈利,不过这是前几年的平均情况,今年停车费上涨后的盈利数字还得等到年底统一核算。”不过,对于两家咪表公司一年盈利的这200多万元是否纯利润,潘国璠并未多作解释。
他称,由于现有咪表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真正对收费能起到促进作用的并非咪表仪器而是人工收费,因此咪表经营近几年受人工成本上涨影响很厉害:“咪表经营中八成以上的成本用于请人工,十几年前咪表刚引进广州时,请一个工人每个月才六七百元,最多800元,但现在呢?请一个咪表管理员每个月是1550元,几乎翻了一倍。”
停车场协会今日
回应 3 大焦点
1.公布全市3.5万停车泊位的构成
2.说明现有路内停车模式对广州交通的影响
3.重点说明为什么多年来咪表停车收益上缴财政部分不上涨
70条
咪表路段
没有缴费(市审计局对2012年度两家咪表公司的审计结果)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