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由苏州市高新区镇湖绣娘王丽华领衔创作的一组刺绣艺术品“青铜之韵”,在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上线发行,发行总额为5500万港元,这是首个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的苏绣艺术品资产包。墙外开“花”天地宽,苏绣登陆境外资本市场创下“天价”,也让传统工艺品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资本运作,工艺精品迎来价值提升
此次苏绣上市“操盘手”苏州志高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伟华介绍,“青铜之韵”发行总额为5500万港元,公开发行3000万港元,每股发行价1港元。上市 当天,市场十分活跃,成交量达3970万港币。
“以前大师制作的苏绣属于高端艺术品放在商店、画廊出售,或是在拍卖行拍卖,投资门槛高,面向群体比较小众,变成苏绣艺术品资产包上市后,拆分为若干份发售,普通老百姓可以参与到投资中,大家也可以像买股票一样,或短线或长线买进卖出,原本门槛高、价格昂贵的刺绣艺术品投资,成了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理财方式。”“新股”上市的火爆让俞伟华喜出望外,“我们准备物色和培育更多的镇湖绣娘和她们的优秀作品,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苏绣板块。”
作品成功上市后,让工艺美术大师王丽华的身价堪比其他艺术大师。“青铜之韵”是她及其团队历经10年创作的精品之作,由12幅作品组成,填补苏绣史上的青铜器空白。为此,她潜心研发出最适合表现青铜器的绣法技艺“八工针”,绣制一件青铜器所需丝线的色彩达到五六百种。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耿强认为,包装成金融产品上市交易,令传统工艺的营销渠道得到有力开拓。
“青铜之韵”的成功首秀,也激发了其他传统工艺大师把作品推上市的热情。曾经获得中国山花奖和天工奖的砖石雕刻大家蔡云娣,精心制作了4件石雕艺术作品,也即将在中国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上市。
市场瓶颈,传统工艺面临生存危机
一针一线绣出的苏绣变得如此“高大上”,并不能掩盖以苏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整体市场欠缺的现状。毕竟,上市成为投资品、进入拍卖行打造成为收藏品的是极少数,传统工艺市场道路仍然面临困难。
记者从省经信委了解到,我省是传统工艺美术大省,已先后认定64个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连续多年开展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评选。与此同时,我省还从市场化角度出发,培育了苏绣、扬州玉器漆器、宜兴紫砂、东海水晶等13个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传统手工艺进入市场,从而让这些手工艺传承下去。但据省经信委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俞兵华介绍,传统工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纯手工生产,作坊式生产,产量低、产业规模难成气候,如何做大仍然有待探索。
不仅是产量跟不上,价值也有待体现。让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体现出应有价值,改变部分作品经济价值与付出劳动不成比例的现状,从而对整个从业群体产生促进作用,是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伟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现在苏绣经常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要绣制一幅同样大小的图案,长的要几年,开个10多万的价格,只能挂在橱窗里。”
创新培植,产业融合拓展市场空间
有关专家指出,传统工艺走向市场,发展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应该多条腿走路,通过技术创新,除了抢占高端市场以外,也必须兼顾和拓展中低端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产业的首要问题是生存,精品壶一把几十万上百万元,确实‘高大上’,但能做出来的又有几个人?多少年才出那么一把,这样就不可能成为产业。只有让壶走入寻常百姓家,紫砂产业才能发展。”宜兴市创意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周胜敏介绍,紫砂壶在保证传统工艺的流程基础上,加入现代创意元素,开发多层次的紫砂艺术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化解传统工艺市场困境,还要加快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尤其是我省作为著名的旅游大省,其市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不久前,名满天下的“扬州工”开始引进各种机器,批量生产一些简单的玉雕小件。一块钱硬币大小的玉香囊,全手工得花十天半个月,成本得几千块。现在采用机器加人工,两天就能做出来,价格随之降到数百元,满足了普通旅游纪念品市场需要。 (龚倩 李仲勋)
[责任编辑: 陈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