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长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深圳海洋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2014-06-10 10: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蓝色海洋”将成为打造“深圳质量”的新突破点。 (资料图片)

  今年初,海洋产业被列入深圳的“1+3”未来产业,“蓝色海洋”将成为打造“深圳质量”的新突破点。半年来,深圳和国内的科技企业、制造厂家等纷纷闻风而动,参与掘金蓝色国土:深圳企业有望填补国内高端装备海上试验的空白;国内大型船舶企业在深圳投资成立船艇交易中心;华为、中兴通讯等深圳的电子信息企业已涉足海洋领域……深圳的海洋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曾洁

  打造南海开发前沿阵地

  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深圳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计划每年安排2.5个亿的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来成果显著。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由清华大学联合中兴、中集等企业筹备的“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基地”项目,已获国家海洋局批复,有望落户深圳。

  “海上试验基地的建立将填补中国在天然海况下试验高端装备的空白,这是我国自主研发海上高端装备的重要一环。”据清华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陈道毅介绍,海上试验基地将成为深海装备的试验场,包括水下通信、水下探测网络试验等。

  一直以来,中国在南海开发上缺乏自己的高端装备,只能生产装备的外壳,核心部分80%以上都从国外进口。陈道毅表示,当前,我国处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由陆域走向海洋、由浅海走向深海,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抉择,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条件。当下就是我国攻关高端装备难题的时机,海上试验基地建立后,自主研发出来的样机将在基地进行测试和试验。

  业内专家认为,项目的实施将带动深圳市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把深圳打造成为我国发展海洋装备的南方基地和南海开发的前沿阵地。

  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安然认为,深圳发展海洋产业是国家“深海战略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深圳是全国离深海最近的城市,距离仅100多公里,做深海研究和开发具有天然的优势,未来,深海开采可燃冰、矿产采集等也会成为深圳重点跟踪培育的领域。

  重点发展领域浮出水面

  未来,深圳要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中心城,邮轮游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邮轮游艇领域已出现新亮点。记者获悉,深圳市前海国际船艇交易中心近日正式注册成立,作为深圳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重点建设项目,该交易中心集船艇产品交易、资讯、金融与售后服务于一体,立足珠三角、面向国际。交易中心由中联运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联合国际船艇巨头投资创立,建成后可实现全年全天候无间歇营业交易,年交易金额预计超百亿美元。

  “我们的目标是经过未来10年努力,将交易中心建设成继美国迈阿密和欧洲热那亚后的全球第三个世界级的船艇交易基地平台。”前海国际船艇交易中心负责人文焕表示,交易中心会聚集一批专业客户和游艇品牌厂家,已初步积累客户资源2000余家,制造厂家超过600家,覆盖东南亚各国。

  市经信委海洋经济发展处负责人介绍,前海国际船艇交易中心将整合现代航运服务资源要素,使深圳国际航运交易服务体系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它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代表中国到国际上争夺船艇交易定价权,扩大国家的船艇交易产业影响力。

  此外,深圳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正在建设,未来将实现停泊最高达22万吨位的国际豪华邮轮,成为南中国海沿岸少有的大型邮轮母港。

  海工装备产业规模超百亿

  在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方面,深圳的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

  其中,围绕招商重工、友联船厂以及中集集团等大型海工装备龙头企业的发展,深圳已形成了规模超百亿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其中招商重工和中集集团已具备大规模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

  “我们正积极引导电子企业开展涉海业务,与海工企业联合研发海工电子设备。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仪器等公司已经参与海洋领域的探索。”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深圳海洋产业发展将依托现有的企业资源,大力发展特种船舶、深海探测设备、钻井平台配套模块等高附加值海工装备和船舶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力争到2015年,深圳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部分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国内领先。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