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3月11日电(记者赵晔娇 实习生王译萱)PM2.5、雾霾、河道污染……这一系列词汇成为近期的环保热词。嗅觉敏锐的浙商早已嗅到商机,抢分环保市场的蛋糕。
全国多地的雾霾天气,让PM2.5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环保部部署,今年将在全国大面积投放细微颗粒物PM2.5等监测项目,到2015年将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届时,国内的PM2.5监测站总数将达到1500多个。根据这一统计数据,其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以后10年每年增长1亿元。
舆论普遍认为,PM2.5相关产业将会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姚纳新却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PM2.5产业在整个环保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外资品牌在国内唱主角,国内企业从中“分蛋糕”的难度较大。
姚纳新向记者表示,从技术、产品到服务,中国在整个仪表仪器市场的容量也只有几千个亿,PM2.5监测仪器虽然热门,但是五年内的投资规模也就20亿。这么算下来,各个公司能够抢占的市场份额着实不多。
但是,浙商并不会就此放弃这个家门口的商机。
从海外归来后,姚纳新就开始研发、生产和销售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并为环境监测与治理、安全监测等领域提供完整的、先进的行业解决方案。
他向记者表示,虽然这块市场被国外垄断,但只要企业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国际企业争分环保的蛋糕不是没有可能。
2012年,聚光科技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其中环保业务这一块增长率大约有20%。
像姚纳新这样,将目光放眼于环保领域的浙商并不占少数。在浙江,各类环保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海明早在2005年就投身于环保领域,该公司已经是目前国内技术最优的环保公司之一。
谈及创办环保企业的缘由,鲍海明告诉记者,垃圾焚烧是座有待开发的宝藏。全国600多座城市垃圾年产量达2亿吨左右,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历年堆放的垃圾超过80亿吨。
鲍海明看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后,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发展填埋、焚烧发电等多种形式的环保项目,在有效减少雾霾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据悉,2012年,该企业已创下1.9亿元的业绩。
在实现经济效益同时,浙商也在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浙江伍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建川就向记者表示,环保企业的社会价值更重要。
记者了解到,裴建川在杭州市临安环保界可谓是知名人士,他在当地专业从事废水、废气、固废以及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引进应用等服务。尤其在农村生物质能源、厌氧发酵技术等环保污染处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果。
裴建川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他就将公司的侧重点放在了农村。“农村的污染得不到重视,人们的健康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然而,裴建川向记者坦言:“一直以来,农村污染治理都处于亏损状况,甚至还要倒贴1、2百万。”因此,为了继续维持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裴建川在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还用企业在城市污染设备开发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来弥补农村污染项目的资金缺口。
“虽然目前还非常困难,但企业的名气也大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跟我们一起做农村污染治理,这就是我看到的社会效益。”裴建川向记者表示。(完)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