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流量”套餐被批虚假宣传
“全国流量任性用”“流量随意用”。三大运营商近期纷纷推出“不限流量”套餐,但这些套餐并非宣传中描述的那样“不限流量”,而是使用流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都会限速,部分套餐还会给出封顶流量,超出后则断网。
以中国移动的“任我用”188元套餐为例,“客户全月国内流量达到12GB后网速将降至不高于1Mbps,当月全部流量使用达到50G后,停止上网功能,次月恢复”。其“任我用”288元套餐和“任我用”老用户版中都有类似限量限速的规定。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有类似规定,即用户达到一定的使用额度后,会产生“限量限速”的问题。
有消费者如此评论:“原本以为真的‘无限’呢,没想到还是有限制的。当你高高兴兴使用4G网络时,突然变成了3G网速,感觉有点被‘坑’。”
为何三大运营商口口声声说“不限流量”,却又附加多种限制条件?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网络容量是有限的,在满足用户正常流量需求的前提下,对超大流量用户采取限速,既是国际惯例,也是对用户公平使用网络的一种保护。
中国移动一位知情人士也表示,局部网络流量使用量过大,用户体验首先会下降;另外,这对网络安全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承载不了这么大的负荷就可能出现网络瘫痪。
舆论关注热度
早在今年2月,中国联通就对外推出全新冰激凌系列套餐,也是三大运营商首款“无限流量”套餐。今年4月27日,中国移动宣布自5月1日起推出七项降费举措,其中即包括针对新客户的“任我用”资费。随后几日,中国电信也紧跟步伐,推出了天翼不限量套餐。
百度高级搜索指数显示,三大电信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的推出,虽然包含纸媒、网媒以及自媒体的消息类报道,但并没有引起舆论的过多关注,每日相关新闻报道量少则一两篇、最多十几篇。
5月25日,中国移动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李跃在股东大会后表示,对于市场上推出的“无限流量”计划,虽然短期内可能有盈利,但是长远来看非常危险,可能导致亏损。他会千方百计阻止“无限流量”计划的推出。
李跃的此番讲话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并指出中国移动对“不限流量”不积极。此后李跃澄清此说法系误读,但媒体关注度开始上升。
6月9日,中国新闻网发表报道《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其实限量限速你会愉快地用吗?》,文中称,“不限流量”套餐条条框框限制多,限速又限量。同时,虚拟运营商也加入了市场的争夺,如小米推出“米粉卡”,联通和腾讯合作推出“腾讯王卡”。报道还引用中国电信负责人的话称,由于种种原因,对超大流量客户限速限量是“国际惯例”。该报道刊发后,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截至6月11日,被各大网站转载超过230次,仅网易转载页面下就有两万多名网友参与评论。
6月10日起,基于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纸媒,光明网、中国青年网、长江网等多家网站均出现了相关评论,不过新闻关注度相比9日有明显下滑。
新媒体舆情监测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5月25日至6月11日,关于电信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共有相关新闻413篇,新浪微博话题3396条,舆论关注度在6月9日达到最高峰。
网友观点分析
“不限流量”的服务对用户无疑是一个大福利,但对运营商来说它却是一把双刃剑。为其带来新用户的同时,低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
有网友直言,商家的“噱头”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网友“zhangkw1285”说:“这要较起真儿来,应该算欺诈了!卖套餐的时候可没人告诉你限量又限速!”江苏省电视台新闻评论员惠天认为:“运营商可能已经涉嫌虚假宣传了。比如达到几十G之后直接停网,那你就限定几十G的流量,怎么能说‘不限流量’呢?像这种涉嫌虚假宣传,可能管这方面的工商部门应该给个说法。”
有网友对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表达了不满。网友“缘来是你JF”说:“都是垄断惹的祸!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让私营电信运营商(例如:香港盈科)到大陆来参与竞争,所有电信费用和服务立马会有良性改善!”网友“来了就走_38862”说:“垄断行业就是这么任性,你不用还没办法。”
还有网友表示,并不是第一次被电信运营商“套路”了。网友“这就是生活1010101”说:“家里网去年被强制提速20M变50M,发现速度没多大变化,和着联通给网络换个名称就叫提速降费了?”网友“蓉婚礼彩妆造型”说:“接了10016之类的电话就突然多出了承诺消费之类的业务,其实接电话时根本没说,事后你得自己发现然后找联通才给退。”
也有小部分网友表示,真正的“不限流量”不切实际。网友“陌上”说:“实际意义上的无限流量,在保证正常通信的情况下,运营商是办不到的,除非你想通信瘫痪。”
媒体观点分析
《北京青年报》认为,运营商说的是“不限流量”,可实际上却是“限量又限速”,如此口不对心的做法属于虚假宣传,涉嫌商业欺诈,理应依法予以处罚。运营商拿“国际惯例”做借口,声称外国都没有做到,自己更是不能够。实际上并非不能开通不限时长、不限流量的业务,只是自己的网络基础不足、技术水平有限,以及丰厚利益难以割舍罢了。
《新京报》社论认为缩水版的“不限流量”有悖于明白消费、公平消费的要求。平心而论,现在技术确实很难支撑“不限流量”的广泛应用。但轻易抛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兜售“伪无限流量”,仍有失妥当。对社会而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国企性质,意味着某种信用兜底,“提速降费”容不得来虚的。“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几个巨头运营商不应任性、随意使用“流量任性(随意)用”之类的误导式宣传语,而更应该在尊重、保障消费者权利上做表率。
《南方都市报》认为,在国家力推“提速降费”之时,各大运营商积极给手机上网“扩容增量”也值得肯定。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讲诚信,搞“明升暗降”,或是“明增实限”,将“任我用”变“逗你玩”。须知虚假宣传不仅有违商业道德和诚信法则,还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因此,对市场上此类行为不能止于质疑和谴责,还需严格依法追究和整改,以儆效尤,旗帜鲜明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时间”发表署名梁千里的评论文章称,不论从广告法还是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看,运营商的这种用“不限量”当噱头的做法,容易导致用户误以为真的没有限制,作出不符合真实意愿的购买选择。从这个角度说,三大运营商推出这种套餐,虽然有一定意义,但是却改不了制造信息不对称的老毛病,实在让人遗憾;而对于这样的商家,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免得到时后悔了。
舆情点评
舆论对三大电信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的质疑,怎么看都像是一篇报道引发的集中打假。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三大运营商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就是不作任何回应,在负面舆情应对上犯下了相同的错误。
首先,面对舆论“涉嫌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的质疑,三大运营商没有修改自己的宣传页面。笔者查看运营商官网发现,中国移动在“任我行”套餐界面显著位置仍然标注“国内流量随意用”,中国联通在“冰激凌套餐”下标注的“国内流量不限量”,以及中国电信则在“天翼不限量套餐”下写明的“全国流量不限量”也都没有改变。
其次,从6月9日中国新闻网的报道使得舆论对“不限流量”的指责爆发至今,三大运营商一直没有作出正面的回应或解释,使得舆情进一步发酵,并加深了公众对三大运营商“虚假宣传”的印象。
实际上,不仅仅是流量,几大电信运营商的套餐和话费问题,也一直屡受诟病,媒体对此多有报道。如套餐限定条件太多,让用户雾里看花,话费机制不明晰等,都在客观上给消费者制造了消费陷阱。这次的“不限流量”套餐又为此再添新例。
由于我国电信市场的垄断格局,三大电信运营商拥有极强的定价能力,电信市场整体上是一个卖方市场,消费者无法实现“用脚投票”。这就需要政府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修复和改善电信市场环境,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以“无形的手”约束三大运营商。否则,电信用户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