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7月6日杭州讯 (记者 李杰)今天上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教授张文生在此间表示,目前,台湾青少年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呈现疏离化倾向。应从多方面着手增进台湾青少年的中国认同:营造良好的两岸交流交往的大环境,加强两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相互融合。
张文生指出,台湾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政治社会转型,分离主义思潮泛滥,台湾社会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形成与得到强化,使台湾青少年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呈现疏离化倾向。
张文生指出,影响现阶段台湾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台湾政治转型改变了整体环境。张文生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政治转型加速,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个别政治人物和政治势力出于自我的权力野心,假借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外衣,在台湾社会鼓吹“台湾独立”的政治目标。这个阶段也是台湾分离主义泛滥的时期,对成长中的这一代青少年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去中国化”的文化教育毒害下的结果。随着政治转型,台湾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本土化的倾向,“台独”思潮不断泛滥。特别是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后,“台独”政治势力把黑手伸向文化和教育领域,假借推行本土文化和本土教育之名,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之实,在客观上也给台湾社会和台湾青年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再次,台湾媒体环境充斥着分裂主义言论。台湾分裂主义思潮借助于社会开放、言论自由、文化多元的趋势,不断占据台湾媒体和舆论的空间,而这些大众传播媒体对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毒害是不可低估的。加上台湾当局的放任自流,台湾政治文化的‘脱中国化’现象已经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四散渗透。
最后,海量的网络信息型塑了台湾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张文生指出,台湾青少年获得的两岸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网络,网络信息有即时性、全面性的优点,但是,海量的网络信息也有盲目性、非过滤性的特点,它甚至无法排除虚假和有害信息的传播。可以说,网络既给台湾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海量信息,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政治影响。
如何增进台湾青少年的中国认同,张文生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应当营造两岸交流交往的大环境,消除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少年的敌我意识;第二是分析影响台湾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具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力;第三是加强两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相互融合。
由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举办的青年与两岸发展研讨会6日在杭州市开,张文生教授是在会上发言时作如上表示的。
[责任编辑: 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