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19日表示,随着农牧业生产调节和天气转暖,蔬菜价格在上半年将会改善,猪肉价格可能在下半年会改善。
有多个行业的网民反映,“买菜的说太贵,卖菜的说太便宜”,对于这种矛盾,数据是如何“说话”的?
宁吉喆表示,这实际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感受不同。从消费者来说,物价上涨,肯定觉得东西都贵了,所以“买菜的说太贵”。“卖菜的说太便宜”,从工业生产者价格来看,就是PPI指数,一季度是下降4.8%,有些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价,价格在下降,所以生产者觉得卖便宜了。从农业生产者角度看,我们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来看,一季度虽然它还是正的,但是一个比较低的涨幅,比如大家日常消费比较多的蔬菜,它的生产者价格涨幅就低于CPI中的消费价格涨幅。这也造成了消费者和生产者感受的巨大反差。总的来看,生产者价格比较低,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但食品价格特别是日常消费的主要产品由于特殊原因上涨的快,给大家带来了“太贵”的感受。所以,这两句话并存,反映了现实。
【分析】
今年菜价为啥波动大?这得追溯至春节前后的一场寒流。
当时,大部分南方地区赶上了一场“冰雪奇缘”。家中鱼缸全都结冰,室内温度比冰箱冷藏室还低,广州人忙着抢购羽绒服。
很多市民津津乐道于寒流趣闻,却忽略了当季蔬菜冻坏在田间地头的细节。没过几天,北京市场上的蔬菜供应就少了一大半。大葱将近8块钱一斤、韭菜将近6块钱一斤,超市里的鲜菜品种也没有往常那么多。
按规律,本市蔬菜价格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都会出现季节性上涨,从3月开始下降。但今年3月,能让老百姓感觉便宜的菜,确实不多。
“今年明显受气候影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调出了菜量、价格以及气候变化等数据,结论显示,2015年年底本市及周边出现的低温寡照天气影响北方大棚菜的生产,而2016年的强寒流又影响了南方蔬菜,导致北京蔬菜供应出现了“断茬儿”。
春季“断茬儿” 政府企业急出招
这个春天,物美超市蔬菜类高级经理郑福飞不太好过,往年能供应上百吨大葱的产地经历了一次寒流,只剩了10多吨“好货”,农民开始惜售。每天他着急的,都是如何找到稳定货源供应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在物美的鲜菜供销大账上,蔬菜日均销量400吨才是正常。但年初,尽管所有销售触角都在全力以赴找菜源,但最低时物美的日均供应量还是低于200吨,不到正常值的一半。
面对寒流后遗症,政府部门和商业企业都在想办法降低产量骤减所带来的冲击。
1月下旬,跟寒流同步,市商务委和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十三个省区市启动了今年的蔬菜保供联合行动,从产地精心组织货源,保障首都市场供应。行动期间累计增加了17.3万吨蔬菜供应量,相当于日均增加2836吨。菜的种类包括大白菜、萝卜、土豆、洋葱、黄瓜、豆角等,都是咱老百姓的“当家菜”。
增量上市 本地菜挑起大梁
上周末,家乐福白石桥方圆店里的人还真不少。在摆放新鲜蔬菜的堆头前,1.98元每斤的圣女果、圆白菜和3.99元的豆角最受欢迎。生鲜部的人已经搬起大筐,补了好几次货。
这些都是价格明显回落的“当家菜”品种。南方菜虽然还没缓过劲儿来,但北方菜的大量上市已经稳住了市场。据统计,全市价格回落的蔬菜品种已经达到了监测数量的80%,大白菜、圆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多数绿叶菜都已进入降价通道。
数据显示,最近一周,新发地菜价下降幅度为9.17%,大于上周的3.13%……菜价下滑的速度正在加快。
另据市商务委监测,这个占到全市蔬菜供应量70%的市场正在明显增加供应量,本月15日达到了2021.8万公斤,月环比增长了两成多。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已经和10多个省区市供京蔬菜主产地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合作机制,还将新建、提升300多家标准化菜店,让老百姓买菜更放心、更方便。
【相关措施】
虽然北京的叶类蔬菜价格在持续下降,但大葱、蒜、青皮冬瓜和土豆这四类蔬菜价格仍旧坚挺,部分甚至有上涨趋势。新发地市场为平抑蔬菜价格,即日起,针对这四类高价蔬菜,新发地将减免50%的进场费。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