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Wind、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洪新星/制表周靖宇/制图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产机器人销售11275台,同比增长76.8%,机器人产业的销量增速形势喜人。
根据规划,到“十三五”末期,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超过80万台。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28%。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
无论是宏观经济层面的转型升级,还是微观经济层面企业生产成本、安全、效率、技术的发展,都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国内的经济质量及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被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十三五规划。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之一未来任重道远。
机器人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起初只是可编程的实验装置。此后,日本在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被称为“机器人王国”。德国虽然起步晚于美国、日本,但在政府支持下,也已经成为机器人制造大国。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不仅起步早,技术领先,而且战略规划长远。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技术领先国家的长远战略,也正说明未来机器人产业仍是世界主要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期,机器人产业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机器人已可以渗透到很多现实产业中,无论是医疗手术,还是深海探索等都已经有机器人的身影。广阔的应用领域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国的重视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提供了支持,机器人的应用改变了很多产业形势。
一个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新业态的出现,其高速发展和空间广阔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机会。本文将围绕机器人产业的现状、资本市场表现,以及机器人产业A股的相关标的进行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机器人产业空间广阔
机器人起步于上世纪中期,美国是其第一站;随后在60~70年代,德国、日本面对劳动力短期,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一度超于美国。如今,发达国家相关机器人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尤其机器人生产企业“四大家族”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约50%以上。这四家企业包括:瑞典ABB(Asea Brown Boveri)机器人主要应用在电子电器、物流搬运;日本发那科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业、电子电器;日本安川机器人主要应用电子电器、搬运;德国库卡机器人主要应用汽车制造业。
数据显示,2014年,前五大机器人消费国的机器人密度(每万人拥有机器人数量)为:韩国437台、日本323台、德国282台、美国152台、中国30台,差距显而易见。即使与国际平均水平55台相比,中国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未来机器人空间巨大。即使不考虑其它国家的发展,中国与这些国家如此巨大的差距,仅仅静态比较都存在几倍的空间。
机器人产业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中国在老龄化和人口成本增长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很大的替代空间;服务机器人方面,目前中国仅沿海城市有一定应用率,渗透率较低,未来中、西部向沿海城市看齐是个趋势,市场前景广阔。如中国扫地机器人沿海城市渗透大约4%~5%,内地仅有0.5%,但是美国渗透率却高达16%。
2013年~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产机器人销售11275台,销量同比增长76.8%,机器人产业的销量增速形势喜人。根据IFR统计,2009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58.9%。根据相关报告,2012年至2016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已高达19%;与之相比,全球工业机器人2013年至2016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由此足见中国机器人销量增速远远高于世界机器人销量增速。
如此看来,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中国机器人产业都有广阔市场空间。横向来看,相对世界主要国家,中国机器人密度较低,空间巨大,存在几倍到十倍的机会;纵向方面,中国机器人发展起步晚,各个应用领域都存在巨大改善空间。
根据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未来5~1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维持高速发展态势。到“十三五”末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超过80万台。在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5.6万台的基础上,达到2020年15万台,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28%。如果中国机器人密度2020年达到100的要求,在目前仅有30的密度基础上,中国机器人销售要维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