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24日至25日在苏州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在太湖畔再度聚首,就加强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进行顶层设计,为未来5年合作规划新蓝图。这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将成为“16+1合作”进程中一个新里程碑,为中欧关系整体发展注入新能量。
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中东欧合作突飞猛进,引起世界的关注。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中国与中东欧16国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就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刚刚过去的2014年,双方贸易额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同时一大批基建和能源合作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下一步的双边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这次在中国苏州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正在开启一个新的起点,踏上一个新的征程,本着双方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16+1合作”正在向世人展现出更加辉煌与持久的魅力。
新起点意味着新征程,意味着新的期待与渴盼。所以在这次会晤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个包括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的“1+6”合作框架。可以说,“1+6”合作框架的提出,是在原来“16+1合作”基础上的一个升级版,意味着双方更高阶段合作的开始。一个目标,就是制定未来五年合作规划,使合作更加可持续、更加富于前瞻性,不断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可以说,这是六大合作重点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建立这种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那么也就谈不上六大重点合作。
这次苏州会晤将发表首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两个政治文件。这可以看做是未来五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一个路线图,而接下来的五年,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这份合作路线图,落实双边合作,把合作推上一个更高的阶段,更深的层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开始凸显它的作用和价值,而中东欧国家恰恰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加强互联互通区位优势明显,未来双方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拉动消费,以互联互通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必将在加深双方合作的同时,大大造福“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百姓和人民。
合作的最高目标是追求互惠互利、多方共赢。以产能合作为例,中东欧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工业体系完善的关键时期,对建材和机械装备需求很大。而中国具有完备成熟的工业体系和装备制造能力,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优质产能,工程设计、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这就我双方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契机,让更多产能合作项目成为“16+1合作”的新亮点。世界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当中,所以双方的合作也要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最终寻找到一种对双方最为有利,同时也最能为双方所接收的合作方式。
中国与中东欧人文领域的合作同样重要,经济贸易的合作,从来都是伴随着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一起进行的,两者不但不能互相割裂,而且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未来的五年当中,中国与中东欧将加强教育、科技、文化青年、卫生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加深从政府到民众的文化融合力度,最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苏州会晤的召开,意味着双方的合作已经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促进双边合作过程中的诚意,“1+6”合作框架为双方合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苑广阔)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