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为支持单位的“2015金融街论坛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在京召开。受邀的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金融监管机构领导、金融领域知名学者、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就“新常态、新功能、新金融”等相关主题展开了讨论——
“新常态”早已不是一个旧词,当前中国经济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从目前来看,在这样一个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都同样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实体经济在“三期叠”加的影响下,面临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的阵痛,金融行业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不良资产加速暴露的压力。金融当然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过究竟金融能够做什么?实体经济需要什么?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企业首先应该自己找出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谈到适应新常态的两大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化,自己找销路筹资金;适应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内经济。在他看来,中国过去增长率之所以高,是因为我们处在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但现在,中国已经从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过渡的时候能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吗?不可能的。”
厉以宁认为,在后工业化阶段,如果还和过去一样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速,如此一来只有产能过剩。“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来,能够下到7%,下一步到6.5%,再到6%,这已经是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算是高的了。如果能长期保持5%,那也是不错的。”他表示。
在谈到金融所起到的作用时,厉以宁谈及金融的几大作用:一是参与解决农村的改革问题;二是大力建设公共投资基金;三是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四是鼓励国有大企业改革。
“金融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就是一个泡沫,这次危机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使得这个事情有了非常坏的结果。”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李扬表示。
李扬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金科玉律,它产生之初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不过他紧接着表示,在实践中大家说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经常就被这样一个命题简化为金融业要无条件地为实体经济所提出的需求服务,要满足实体经济提出的资金需求,在中国甚至被简化为金融业要无条件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大家知道新常态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进行剧烈地调整。这个调整自然要涉及到企业,涉及到产业,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自然会有一些企业发展会走下坡路、有些产业要衰落、有一些产品可能甚至会被消灭,如果说我们对这样一些企业、这样一些产业、这样一些产品都提供资金支持的话,应当说这不是新常态的一个要求,我们金融就需要来为新常态、为经济结构调整,为淘汰掉一些落后产能,淘汰掉一些落后企业提供服务。”李扬如是表示。
全面综合发挥金融的功能
“简单地把金融是不是提供钱作为是否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标准的话,那是比较片面的。我觉得在新常态下,特别是在有剧烈的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特别要综合地全面地发挥金融的功能。”李扬认为。
李扬认为,金融除了媒介、储蓄和投资的功能外,还具有提供支付清算的便利、信息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功能。不过,他认为,在新常态下,不能简单地把金融是不是提供钱作为是否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标准的话,在目前这种有剧烈的结构调整需求的情况下,特别要综合地全面地发挥金融的功能。
“根据新常态的需求,我觉得下一步可能应当重点地发展金融的某一些功能,或者某一些市场。第一个,我觉得是要发展资本市场,尽管中国的股票市场,最近出了一点儿问题,还在调整过程之中,当然这些自调整的功能已经逐渐地恢复了。但是资本市场的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李扬表示,面对这种情况,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因为银行的功能它是以谨慎为基本原则,所以依靠银行体系来支持创业创新勉为其难。
“此外,应当发展一些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安排。比如说金融租赁,它是一种金融活动,它的起点,它的第一步需求是来自产业,因为有这样一种对设备,或者对一种设施,或者一种实体的厂房什么等等的需求,首先是有这个需求,传统的思路自己去借钱,但是各种原因使得他不能借钱。这个时候如果能提供一个有效的金融租赁的机制,很多活动就可以展开了。”李扬指出。
“当然,还有供应链金融,这个概念已经提出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如何来发展供应链金融?应当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制度安排。所谓供应链金融,沿着实体经济产品交易的线索来提供金融。”不过,李扬也表示,目前中国在这一块供应链金融不是没有,但是基本上是被淹没在商业银行的一些贷款活动之中。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商业范例,能够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短期的融资工具。
此外,李扬也认为,但是用互联网来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如P2P网贷、众筹等模式,确实对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推广产融结合
针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两个主体互相的关系,李扬指出,为什么不考虑让这两种功能居于一体呢?“我们应当看到包括像美国这样的完全依赖市场的国家里,它也有产融结合的例子,它可能大企业基本上都是产融结合的,德国基本也是,甚至有很多企业不上市,但是每个企业既有产业功能,也有金融功能。”他指出。
对此,招商局集团总经理李晓鹏表示赞同。他认为,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金融和实业怎么联合起来走出困境。
“以招商局在产融结合方面的实践为例,我个人认为产融结合本质上是企业在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一种全局性的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产融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的这么一个促进的作用。通过产融结合,双方可以获得在客户、业务、资本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李晓鹏认为,一般而言产融结合可以发挥增加生产、促进销售、降低成本、盘活资产、提高收益等基础性的作用。他指出,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产融结合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一个是产融结合可以推进实体产业和金融的协调发展,这里包括了两个层次,首先产融结合可以更好地协调产与融的关系,产与融本应该是伙伴关系,共生共荣的关系,金融业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孤立发展,不可能在经济下行通道中独善其身。
“我认为,产融结合的第二个作用是有利于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在实体产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在人才储备、企业运营等方面均有深厚地积累,可以在客户转接、客户共享、风险管理等方面给予金融机构各方面地支持,尤其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在当前资产质量下行的背景下,可以利用在实体领域的业务经验,可以帮助分散、吸收、抵御、消化相关领域存在的风险,对于目前已经形成不良资产的企业,也可以输出实体产业优秀管理的经验,通过重构战略目标,提升精细化管理等多项措施来改善不良金融资产标的企业的运营状态,帮助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质量和防范技术风险。”李晓鹏指出,产融结合还使得金融服务更加接近市场,突破了业务合作的传统框架,使金融深入到实体工作的战略当中,更加了解实体需求。他认为,在产融结合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得以引入大批在市场和实体经济方面非常专业的专家,这些既懂金融又懂实业的专家,能够更加理解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从而更好地推动管理层去落实这些经济政策。
[责任编辑: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