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阶段,证券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进行研究制定,而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日前表示,“十三五”规划涉及金融领域的相关议题包括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发展普惠金融。
事实上,这一政策预期仍将是证券业自2012年以来启动行业创新周期的延续,以象征着券商业务创新能力的资管业务与两融业务为例,三年时间里,两项业务双双达到万亿规模。
但另一方面,伴创新而生的监管套利、违规现象也如影随形,如年内A股震荡就曾被认为与场外配资等创新活动缺乏有效监管有关。有分析人士人认为,“十三五”时期的证券业发展或将在松绑行业红利的同时,加强风控与合规,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议题仍将对证券业的发展创新构成支撑,而未来券商为中小企业规范治理结构、提供融资服务等方面也将获得支持,与之对应的市场可开拓空间将指向了新三板、场外证券、互联网证券和股权众筹等业务。
资管两融达万亿规模
在监管层看来,“十三五”规划仍将在金融创新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维度展开讨论。
事实上,政策鼓励对行业的制度性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在证券业创新的上一个五年期间,就已有所建树,其中最能够体现行业创新发展规模的属资管业务与两融业务。
“发展最快是资管和两融业务,这得益于从2012年起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券商创新大会。”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研究员表示,“两者的共同点是投资或质押标的范围的扩容,同时在业务操作上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松绑。”
2012年5月,在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带动下,证券业近年来的首届创新大会(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拉开帷幕,而彼时针对券商资管的制度松绑恰好是此届大会的共识,创新大会也在此后两年中例行举办。
首届创新大会的5个月后,证监会发布了针对券商资管的“一法两则”后,券商的定向资管与集合资管业务的设立均改革为备案制,同时定向资管的投资方向将不再受限,而集合资管的投资范围也由场内证券拓展至持牌金融机构发行的集合类产品。
在此之后,券商资管规模快速增长。来自中证协的数据显示,2011年年底,证券业资管规模仅为0.28万亿元,而截至2015年6月底,该规模已上升至10.23万亿元。
这意味着,在政策红利释放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券商资管增长达36.54倍。
与资管行业同步扩容的,还有券商两融业务。
“一方面是资产端,可以融资融券的股票多了。”前述研究员坦言,“另一方面则是负债端,券商通过转融通、发债、发收益凭证、收益权转让等创新,丰富了融出资金的"弹药"。”
在创新驱动的三年多来,两融标的股自2011年底以来,共经过四次扩容,已从最初的90只证券扩容至2014年9月份的900只。而据Wind数据显示,沪深两融余额也由2011年底的382.07亿元增长至如今的1.02万亿,增长达26.80倍。
有业内人士认为,两融的快速增长既有政策扶持资本中介业务的导向有关,也是券商追求经营发展和业务转型的结果。
“两融之所以成为券商业务发展方向的原因之一,是经纪业务收入的增长压力增大。”北京一家中小券商董事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迟早会按照交易笔数来收费,而不是交易量,而这个过程中,两融正是券商转型的一根稻草。”
合规风控同行
在推动证券业快速创新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券商资管,其通道业务一度成为了银行业信贷资产出表的监管套利“神器”,而部分含多重结构的资管产品也成为了利益输送、违规关联交易等活动的温床。同时,两融业务需求与规模快速扩容的背后,也衍生出场外配资、两融违规等多重乱象。
相应的乱象对证券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例如市场普遍认为,A股年内的大幅波动或与场外配资活动的无序涌入和快速整顿不无关联。
“过去一些业务发展得很快,但风控合规没有跟上来,相应的风险事件也发生了,像上半年场外配资的盛行,就是券商对IT技术向证券交易渗透的问题存在疏漏导致的。”成都一家券商合规部人士称,“再比如在资管领域,通道业务出现风险时几个相关方难免会扯皮,这都为业务创新埋下了不确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五”期间,无论是资管、两融,还是其他创新业务,其制度红利松绑的行业预期并未发生改变;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创新配套的风控、合规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重视。
“券商的创新应该还不会就此停滞,但前进速度过快的情况下,行业会停下来重新审视风险,并做好风控与合规。”前述合规部人士认为,“相信经过此次A股震荡,监管层也会在十三五规划中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有所预防和警觉。”
在预防风险的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三五期间的证券业务创新方向,或将更多涉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资本服务。
“十三五规划可能会继续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普惠金融上有所推动。”华北一家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业务负责人认为,“这说明未来的股权众筹也好,新三板也好,都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李维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