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经济观察:“半年报”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2014-07-18 1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周锐)中国官方16日发布上半年中国核心经济数据。除了GDP增速出现反弹、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回升,此次“半年报”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国经济韧性得以体现。

  早在今年年初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就曾指出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在不久前一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再度强调,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的缓冲空间和回旋余地。而这一特点在本次“半年报”中的多个地方都得到体现。

  中国经济韧性体现在就业对经济增速需求刚性降低。在一些学者看来,中国官方过去一直强调要守住某个增速的关键在于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对应着一定的新增就业。

  不过,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出窄幅波动的态势,但就业始终稳定。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6日透露,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增长1.8%,增加307万人,就业总体稳定。

  经济增速回落而就业稳定的“秘诀”在于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比的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6.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增速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的势头,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

  盛来运指出,服务业主导型经济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受国际之间汇率和价格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其本身有一定的稳定性。此外,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较强,就业弹性可能会趋于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中新社记者解释说,虽然服务业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远远没有工业那么高,但服务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是制造业的1.3倍。他表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态势的“巩固”是经济增速下行影响未向就业传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经济韧性还体现在传统产业因产能过剩陷入困境时新兴产业及时提供了新的能量。

  盛来运分析说,从上半年情况看,在产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比传统工业增速普遍要高;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势头良好;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

  盛来运透露,通过调研他发现,凡是具有创新能力,而且勇于创新的企业增长势头都不错。在产品这个层次上来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发展势头都不错,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在升级阶段正在积蓄新能量,这种新的能量和传统的产业力量正处于胶着的状态,“我们感觉到中国的产业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正在孕育着一种重大的突破”。

  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体现在内需拉动经济的潜力上。在外部环境持续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上半年内需对GDP的贡献是102.9%。

  潘建成分析说,虽然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在往下走,但中国投资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可以提高。比如说城市地铁就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此外,要使农业发展有保障,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也还有很大空间。

  消费方面,中国民间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将为整体经济提供良好的韧性。潘建成分析说,虽然从目前情况看,八项规定等政策带来的政府消费泡沫挤出拉低了消费数据,但各方必须意识到,这是消费向正常的回归。他强调,中国消费增长在民间还有很大空间,如果再加从衣食向住行的消费升级,未来消费将能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韧性还体现在结构的调整中。盛来运表示,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总体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增速分别高了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提升的。而居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挖掘出中国民间的消费潜力。

  除了上述四个因素,潘建成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韧性和腾挪空间还是在于改革所释放的红利。

  他表示,过去半年,中国通过一系列改革精简各项审批程序;更大程度关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营造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环境,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让比较充裕的民间资本得到有效释放。此外,城镇化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也是中国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韧性。(完)

[责任编辑: 林天泉]

相关阅读: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