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在为城市经营提供资金的同时,日益显示出不少弊端,成为高房价的重要推手。200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但2013年再次刷新的4.1万亿元的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不能不让人怀疑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政策的诚意。
在眼下地方财权、事权还不统一、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高度依赖的情况下,除了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之外,更应该将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严格纳入监管轨道。
土地出让金取之于地,用之于民,关系到地方财政安全和社会公众的生活福祉。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要主动公开各种收费情况。土地出让金是政府部门的一项收入,其各种信息应及时、全面公开,让公众清楚这些钱到底去哪儿了,否则,4万多亿土地资金脱离社会监督之外,不仅使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于土地财政这个“钱袋子”,而且会导致腐败丛生。
从事实来看,地方政府多迷恋于“傍房地产”土地财政,而惰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巨额的土地出让金背后,耕地保护面临空前压力,农民“被”上楼现象不时上演。不少地方以各种形式规避规划管制和审批管理,“以租代征”、“以土地换项目”等违规违法用地现象频发。
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监管,一方面,地方政府每年要主动公布收支明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专项审计和执法检查,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管理制度,督促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金收支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土地出让金,自觉降低“三公”支出,减少资金饥渴感和征地拆迁的需求。对未及时足额收缴土地出让收入等违规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地方政府回归公共服务的本位,才能破解房价“越调越高”的魔咒。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