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民众印象中,中国的民营企业缺少“慈善观”,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已收获“第一桶金”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交通银行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研究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日前发布,却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误解。
本次研究调研全国21个城市共705家企业,其中家族企业297个,非家族企业408个。报告显示,中小微家族企业在社会责任支出上出现两极化趋势。中小微家族企业在环保投入与研发投入上略显“吝啬”,年均支出数额仅有非家族企业的一半左右。然而,中小微家族企业每年用于慈善捐赠的支出平均总额达14.77万元,超出非家族企业相关支出1.4倍。
中国文化浸润下的财富观中,回报社会、扶危救困、捐资办学、荫及乡里,富豪家族的慈善传统根深蒂固。明清时期的儒商在致富后大多把财富转回故里,当前中国的家族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沿着个人——家庭——家族——社区——社会“水波式”向外扩展。
2011年9月,瑞银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亚洲家族慈善调研报告》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做慈善的主要推动力,是想要确保家族观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有39%的受访者觉得教育并鼓励下一代参与是很重要的;有34%的受访者家族对某一个领域很感兴趣;有26%是想传承家族传统;还有13%的受访者是因为想强化家族的联系;最后只有5%的受访者是与家族管理或税收考虑有关。
联合国际集团执行董事谢剑汶表示,虽然目前自己的公司属于中小企业,但是公司的经营理念当中明确提出“财富源自社会,回报社会是做企业应有的责任”。“少赚少捐,多赚多捐,我们做慈善不会盲目,要的是能更加持续地把慈善理念传承给下一代”。
国际家族企业协会亚太分会主席、新加坡万邦集团主席曹慰德认为,真正的家族企业是希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企业,他们所持的观念必须是持续发展的,而持续发展就离不开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家族价值观会成为家族的核心精神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家族企业超越家族本身承担社会的责任是家族企业延续发展的应尽之义。
家族企业注重建立正面社会形象,非家族企业更注重战略投资
交银-复旦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管系孙金云博士指出,相对于有社会投资人参与的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内部的忠诚信任和凝聚力,使得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其更加快速和明确地作出慈善决策。
另一方面,中小微家族企业由于社会资本较少,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参与慈善事业对于树立企业正面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家的个人声望,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办法。非家族企业则因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非慈善的方式更好地进行企业宣传。
但非家族企业由于决策体系更加复杂,从而使得其更注重长远和战略的投资,在研发、环保等方面会有更多的投入。在这个方面,家族企业略显“目光短浅”。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