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品绘
众所周知,诚信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是社会的基石。无论是家人、朋友之间,还是个体、群体之间,倘若缺少了诚信,其关系一定是扭曲的、畸形的。近二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内,有一种“毒瘤”也在快速生长,这就是造假。造假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作假者涉及不同领域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媒体披露出的作假事件接二连三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长年的刺激已使很多人对此类问题有些麻木不仁,而这恰恰是比事件本身更为可怕的事情。
4月3日,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万福生科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该公司动用300余个个人账户,涉及数十个县乡镇,最终获取多达667卷证据材料,内容涉及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财务数据的造假。有报道称,万福生科的造假上市以及上市后的继续造假,涉及虚增原材料、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等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环节,堪称深刻、全面、彻底。3月1日万福生科自行披露的公告称,公司在2008—2011年间累计虚增收入约7.4亿元,虚增营业利润约1.8亿元,虚增净利润约1.6亿元。据报道,万福生科的保荐人平安证券、中介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和湖南博鳌律师事务所都已被立案调查。
上市公司造假,股民利益受损谁来负责?
4月24日,江苏媒体曝出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张家村社区在“改厕工程”中弄虚作假,社区在一些村民家的地上用水泥“画”一个化粪池的样子了事,并借此骗取了上级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
民生工程造假,民生何以改善?
4月26日,浙江省宁波市质监局官方微博称,经查证,宁波牛奶公司虚假标注产品生产日期系企业故意行为,质监部门将依法从重进行处罚。17日,有宁波网友在网上爆料说,宁波牛奶公司对两个品种的酸奶提前标注虚假日期,将原本17日生产的牛奶改为19日、20日生产,欺骗消费者。去年,宁波牛奶公司就曾被曝生产“早产奶”,当时企业的解释是员工“操作失误”。
4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以“雾里看花洋奶粉”为题披露:近年来国产奶粉屡失诚信,洋奶粉受到热捧,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约八成洋奶粉是国内企业贴牌生产的,其中有些企业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包装上却写着“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
食品造假,国民健康何以保障?
造假病症之严重
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上述新闻事件,不过揭开了造假之“冰山一角”。如果对当今我国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做一次扫描、疏理的话,其结果仍会让对此已司空见惯且有些麻木的国人震惊。
从范围看,造假行为已遍及社会各个领域。从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从工作环境到生活环境,人们被太多的假的东西包围着、侵害着,难以逃遁。有网友列举出各类造假:“假爹假烟假酒假药假名牌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假牛奶假绿化假专家假回忆假证据假论文假学历假职称假考试”。相对于多如牛毛的造假行为,这样的列举难免挂一漏万。想想看,现如今,从商场到职场、官场,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医院,哪个领域、哪个地方能与假“绝缘”?
以教育领域为例,在这块向来被视为教书育人的净土上,假论文、假文凭、假学历、假成绩、假身份(如非少数民族冒充少数民族)、假履历、假统计(如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造假)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在网上买论文、抄论文,导师出书(发表论文)由学生执笔或者干脆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上挂名几成“显规则”,且剽窃者毫不愧疚。
从涉假人员看,绝非个别、少数,而是相当普遍。你蒙我,我骗你,你坑我,我坑你,害人者众,受害者更众。近些年,楼歪歪、桥脆脆、墙塌塌、地陷陷之类的事故不绝于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不少幸福的家庭突然破碎。而造成这些不幸的,也许是性本贪婪的唯利是图者,也许是只想多赚点小钱或做着脱贫致富梦的普通人。
从手段看,造假花样翻新,日趋“成熟”,有些十分恶劣,可谓丧心病狂。以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掺杂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地沟油冒充的食用油、注水肉、用毒性很强的亚硝酸盐浸泡及鸟粪熏出假血燕……不仅谋财,也在害命。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造假都形成了产业链。记者以“造假,产业链”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映入眼帘的就有几十项,甚至连卫生巾这样的特殊用品也赫然在目。造假由个人、小团体发展到利益集团,而且由隐蔽到公开化,其严重性、危害性可想而知。此外,用户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新媒体也成了造假者的重要平台。“水军”在网上兴风作浪,教人造假、帮人作假的信息大量存在,电子商务中的种种欺诈行为令消费者气愤又无奈。有些造假手段可谓胆大包天,无耻之极。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冒用国外同名学者的论文、学历及工作经历,以“移花接木”之术骗取名利,不仅骗得北化工教授职位,还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可获中央财政人民币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及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及“218名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最终因网友质疑、事情败露而被开除。
打假缺乏力度
造假土壤“肥沃”
关于陆骏事件,记者在网上看到“水木社区”的一个帖子,标题为“其实陆骏是个英雄”。帖子说,“现在的中国,不投机是没法生存的,他只是赌败了而已。20年后的中国,必然遍地都是陆骏。”还有一位网友在其博客转发这一事件时写道:“现在学术造假胆子越来越大,是因为惩罚很小,连完全退赃都做不到。”这两篇东西反映出的社会心态,颇具代表性。
尽管多年来社会上的打假之声从未停止过,但与其势汹汹的造假相比,打假却显得软弱无力。不是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少了,而是违法必究的太少。大多数作假、制假、贩假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也未付出应有的代价。反之,很多人都成了作假的受益者。在媒体曝光的许多制假、贩假市场,人们看不到执法者的身影,违法者泰然自若,安然无恙。执法人员的失职行为及贪腐行为,给作假者打开了方便之门。恰恰是由于对作假行为的放纵、宽容甚至与之沆瀣一气或暗中保护,使造假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法不责众。除了权力寻租者,一些“专家”、名人包括媒体,为了利益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作假者的帮凶甚至“同谋”。
由于假的东西泛滥成灾,贪腐之风日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诚信已成为社会链条最脆弱的环节,社会基石岌岌可危。
对于造假这一社会“毒瘤”,该动大手术了!今年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处罚”)的实施,近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地沟油致人死亡最高可判死刑等),都是从严治法的举措,要见成效,关键还是要加大执行力度。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