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新兴经济体跨国并购规模扩大 格局转换需防风险

2013-04-26 13:42 来源:半月谈 字号:       转发 打印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以来的热门话题。10年前,这一舞台上的主角还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但现在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公司已经崛起为跨国并购的生力军。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部分中东海湾国家共“投下”1610亿美元,用于收购美、英、德、澳、日、加等国企业,相比后者收购前者企业的逆向资金总额高出100亿美元。

  万达26亿美元并购美国AMC,图为AMC一家影院

  东起:全球资本力量再平衡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资本天平上,新兴经济体集群已是沉甸甸的“金砖”。从经济基础看,2012年金砖国家GDP总量的全球占比已经达到21%,基本和美、欧等量齐观。自金融危机以来,金砖国家的经济形势明显好于发达国家。

  从资本实力看,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内地、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美国国债持有总余额近17万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三成。

  从投资动向看,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金砖国家对外投资近15万亿美元,全球占比接近10%。

  强劲的宏观经济和充沛的资金供给,带来的是企业利润的增长和经营扩张的动力,表明新兴经济体驱动的“全球化”已经展开。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2012年新兴经济体收购发达经济体企业的总投入为326亿美元,是2005年的3倍。这一趋势有望持续,并不断改变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

  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全球挑战者”为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冠名。他们观察到,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相比,这些新锐完成的交易数量减少,但规模扩大,并且旨在建立全球领导地位。来自中国的企业尤其引人注目,其海外并购交易额从危机前两年的70亿美元增至危机爆发后两年的300亿美元,近两年依然在230亿美元左右的高水平。

  另外,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和欧美老牌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过去侧重对资源、品牌、市场、技术以及低成本的利用,转向更多携手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交流(而非技术转让),并打入新市场。合作关系的转变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民进:新兴市场角色多元化

  在全球资本格局重构的同时,一个新趋势也在新兴经济体内显现,即收购方主体由过去国有巨头为主,逐渐转向大中型民企。在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趋势尤为明显。

  大中型民企出海并购原因多样,并购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销售,发展至获取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拓展目标国当地市场,更为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民企出海的大潮中,中国企业“领头羊”现象再现。

  如大连万达集团对美AMC娱乐控股公司的收购,使其完成了由地区集团向全球集团的转变。万向集团收购美国锂电池龙头企业A123系统公司,巩固了自身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中的领先地位。

  德勤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民企海外并购首次在数量上超越国企,占据并购案例总数的62%。

  在日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一个圆桌会议上,针对“未来三年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最具潜力和前景的行业”的调查,受访者选择的依次是现代农业,房地产,消费/零售、文化休闲娱乐和矿业。

  暗流:格局转换需防风险

  在全球并购的历史图谱中有一个名字耳边犹存——日本。鼎盛时期的日本企业跨国并购气势如虹。但时过境迁,经济周期和资本的潮水涨落难挡。对于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而言,虽然大趋势向好,但其中的风险不得不防。

  普华永道的报告就指出,来自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并购交易的复杂性。比如与老牌欧美企业的并购或合作中,文化、政策和增长轨迹的差异可能使双方关系变得复杂甚至造成破坏。如果管理不当,双方合作模式可能限制彼此增长。这就需要双方对合作范围、双方期望值、各方管控力度以及退出策略,拥有深入一致的了解。而这些因素往往容易被忽略。

  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重大“系统性风险”。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决策可能彻底改变合作关系。终止合作关系也并非易事,解除合作关系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商机,承担巨额损失。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未来三年海外并购的主要挑战的一项调查显示,对投资地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不熟悉成为首要选项,其次是并购后整合能力欠缺。其他风险和挑战还包括目标国政府对于“国家安全”的担忧、目标企业对中国企业持续运营能力不信任、融资渠道狭窄和政府投资审批流程复杂、时间长等。(半月谈记者 谢鹏)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