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7日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今日在全国政协记者会上表示,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长。同时,他还表示,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是驱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全国政协3月7日召开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林毅夫、陈锡文、李毅中、杜鹰、贾治邦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回答有关中国具备20年保持8%的增长潜力相关问题时,林毅夫做出了详细的解读。林毅夫说,经济增长靠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换代,这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从历史研究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十八世纪以前,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慢,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增长只有0.05%,要140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这100年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突然间增加20倍,人均收入的增长跃升为每年1%,人均收入增长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降低到70年。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他们经济增长的速度又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长所需要的时间从75年降为35年。
“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产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时候出现了工业革命。我们知道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造成它们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对发达国家来讲,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非常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的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是驱动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林毅夫说。
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有一个优势,叫做后发优势。发达国家过去100年来,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增长是2%,加上人口增长1个百分点,所以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是3%。发展中经济体,如果懂得利用在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上的后发优势,那么可以一倍于或者两倍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来发展,而且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每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9.9%,维持这种比较高速的增长到底还有多大潜力?林毅夫表示,要看后发优势还有多大。衡量这个后发优势的很好指标是,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人均收入水平,这就代表这个国家平均的劳动生产力,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平均的技术和产业水平。
“我们现在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美国20%左右,跟日本在50年代初和美国的差距是一样的,和新加坡在60年代中跟美国的差距水平是一样的,和韩国在70年代中跟美国的差距是一样的”,“日本在同样后发优势的情况下,从50年代初维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60年代中利用这个后发优势维持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长,韩国利用这个后发优势维持了20年每年7.6%的增长。”
林毅夫说,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可以维持而且实际上实现了20年每年7.6%-9.2%的增长,“我相信,利用同样的后发优势,我们应该有潜力维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长”,林毅夫称,当然这只是一个潜力,要挖掘这个潜力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但如果把这个困难克服了,这个潜力也就可以实现了。(中国网财经中心)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