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中国企业创新进入活跃期 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2016年07月07日 08:44:4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16·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近日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创新驱动力的形成。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且创新投入意愿较高,但受限于外部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战略水平,创新投入带来的创新效果有待提高。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表明,当前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潜力强劲,企业家精神成为提升创新潜力的最重要动力,尤其表现在重研发、担风险、抓机会等方面;二是企业家创新投入意愿强烈,尤其是创业成长期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比较突出;三是体现在创新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较好,企业注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多元化创新信息渠道等方面。调查同时表明,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困难乃至挑战,包括人才环境是当前企业创新最大的瓶颈;不同行业类型企业创新环境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创新环境的各个维度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制度环境较好却面临较差的文化环境。这表明:一方面,国家创新战略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落实不足、“山寨”模仿等较为普遍的环境特征。中西部区域创新文化亟待培育;企业创新的实际投入与创新成效的持续性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创新支持政策力度应给予更多关注;企业创新战略比较单一,过于依赖内部研发,以合作研发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亟待加强。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创新战略水平亟待提升。 创新动向指数的总体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创新潜力,且创新投入意愿较高,但受限于外部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战略水平,创新投入带来的创新效果有待提高等等。

  进入创新活跃期的中国企业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创新在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开拓新市场等方面作用明显,但是离国家创新战略提出的要求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进一步分析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差别,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高于非国有企业,而这个差距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创新环境、国企与非国企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方面的差距,可能反映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资源和管理方面的差异,而创新环境方面的差距则反映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创新外部环境略有不同。然而,虽然国有企业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等方面优于非国有企业,但两类企业创新效果差异不大,说明非国有企业在创新要素利用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对比不同规模的企业发现,大型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动向指数组成部分中,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战略、创新投入、创新潜力和创新效果,其中创新战略差距最为明显。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创新动向指数的多个方面也有明显差异,从综合指数看,创业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显著好于滞缓期企业。从具体维度看,各发展阶段企业的创新环境差距不大,但企业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差距明显,结果导致企业创新效果的显著差别。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分析表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略高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相对较低,三类行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上,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得分较高。

  对企业经济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分析表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动向指数总得分上随发展阶段而降低:创业成长期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较高,而创业成长期的非国有企业与成熟期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水平相近,成熟期的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次之,而滞缓期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接近。这些数据表明,在创新动向指数总体得分上,非国有企业滞后国有企业一个发展阶段。

  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国有企业从成熟期到滞缓期在创新动向指数方面下降更快。这说明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指数虽然整体水平略低,但在持续性方面表现更好。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然而,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企业内部创新潜力的发挥与外部创新环境的优化需要更好地协同发展,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效尚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家应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思维与方法水平,打造具备较高创新管理能力的专业化高层管理团队,努力激发一线员工等内部要素的持续创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创新机制,增强合作研发等开放式创新战略,更好地通过多层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三五”的创新理念,抓紧培育创新人才,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人才,同时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等促进创新迸发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力的形成。(金灿)

[责任编辑:葛新燕]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