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凛冬已至。”在各类O2O峰会上,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通过亲身经历得出这一结论。伴随着全球各大股市持续动荡,国内风投愈发谨慎,给当下火热的创业潮泼了一盆冷水。几个月以来,O2O企业融资频次大幅降低,曾经豪迈的融资宣言已成一纸空话,惟有巨头不受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方兴未艾的O2O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如何在汹涌的浪潮中抓紧救命稻草,O2O企业各有心声。
依附药店生存的送药O2O始终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扭转局面,尽管药去哪、快方送药等领跑者已探索出可行的经营模式,但距离盈利仍有一段距离。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大连锁药店对O2O进行布局,医药电商也希望通过O2O落地。送药作为整个医药O2O的一环,盈利能力的局限性让它难逃被收购命运。
陷入“伪需求”怪圈
虽同为医药领域,送药O2O与医疗O2O的处境天差地别。在资本寒潮来临之际,挂号网、趣医网等企业却接连获得融资。相比之下,送药O2O显得寒酸许多,仅快方送药拿到2亿元B轮融资。除了快方送药和药给力在6月完成A轮融资外,多数企业还在天使轮徘徊。
行业特点让资本不愿涉足。药去哪联合创始人聂方宁表示,药品属于刚需商品,受价格影响小,消费者注重药效,通常不会因为价格便宜就买药效差的产品,也不会贪图便宜多买多吃。O2O领域常见的补贴、赠送等烧钱手段并不适用。在投资人看来,快速打开市场是发展的前提,但这一条件却难以满足。
另外,药品需求频次也比其他商品低。聂方宁称,常用药家中都有储备,无需配送,特殊药品需求较低,难以保持较高订单量。据了解,快方送药在北京最火爆时日订单量能达到7000单,对于送药O2O来说已是不错的业绩。但与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相比,依旧相差甚远。投资人把订单量作为O2O企业的衡量标准之一,为此,送药O2O通过合作外卖平台、销售日用品的方式增加订单量,但这不仅没有解决消费者对急用药的需求,反而让企业陷入了“伪需求”怪圈。在资本寒冬之际,资本市场回归冷静,通过欺骗手段更难以获得融资。
巨头领跑拖垮企业
送药O2O企业从建立之初就没有缓和的余地。背靠仁和集团的叮当快药是行业领跑者,在其他企业定下一小时送达时,叮当快药却将时间缩短到28分钟。在配送方面,不仅免收配送费,药品价格与市场价相比还要低10%-15%左右。此前仁和集团先后收购颐寿百姓大药房和京卫大药房,在仁和药业董事局主席杨文龙看来,未来“互联网+”医药最终模式可能是B2C和O2O汇合。
尽管叮当快药未拿到任何融资,依靠仁和集团让其他送药O2O望其项背,但碍于行业硬性要求和领跑者预先立起的标杆,企业又不得不咬牙追赶。聂方宁坦言,夜班配送人员基本工资均在6000元以上,还有可观的提成,比普通配送员的工资高了1500元,但夜间送药是必须的,这是一笔省不下的开销。很多企业想收取配送费,但巨头不收,强行降低成本只会导致用户流失。
目前,多数企业在寻找生存和扩张平衡点。药去哪、药给力联合药店提高议价能力赚取差价;快方送药自建仓储型药店提高配送能力。
成为医药大健康一环
送药O2O借资本市场的火热得以发展,却受大环境和政策影响处境艰难。在一轮淘汰过后,送药O2O仅剩为数不多的几家。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认为,尽管目前节衣缩食过冬,从政策大方向来看,行业依旧有回暖的机会且时间不会长久。
某连锁药店巨头负责人透露,企业将门店O2O化定为“互联网+”药店的发展战略之一,但由于区域门店不足,独立置配O2O团队成本过高,希望能与送药O2O合作。其实,包括上市公司在内,药店连锁企业尚未有一家在全国范围铺开,都只是在重点区域具备优势。
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和《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不允许跨区域零售。仁和集团收购药房网正是看中药房网“网上下单,门店送货”的模式,符合相关法规且可助力O2O。同样受政策影响的天猫医药馆及各大药店自营电商也需要O2O落地。在业内专家看来,多数送药O2O将被巨头收入麾下,成为医药大健康的一环。
[责任编辑: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