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青年汽车
资金告急,跑马圈地的疯狂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和海宁基地一样,下沙基地也出现了资金运转的问题,从投产以来一直没有生产过,现在快拖不下去了。”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因为资金问题,青年汽车下沙基地也面临与海宁基地同样的命运——土地被政府收回。
接二连三的生产基地搁浅事件使得青年汽车集团(以下简称“青年汽车”)陷入了备受质疑的漩涡。这些质疑均指向青年汽车颇不健康的资金状况。靠布局基地换取资源是青年汽车疯狂扩张的根源还是其踏空市场的苦果?颇具赌博性质的商业模式与资金链条便是揭开青年汽车失控局面的关键。
再爆停产
继日前《华夏时报》记者独家报道了青年汽车位于浙江海宁尖山新区的项目用地遭当地政府收回后,本报记者获悉青年汽车位于杭州的下沙基地也已步入资金短缺并停止生产的局面。
“下沙基地厂房已经建好1年多了,但一直没有生产。”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开建于2009年的青年汽车下沙基地投资金额高达27.91亿元,预计产能为15万辆。如今,位于杭州萧山江东五路的下沙基地却连生产设备都未配齐,让人着实费解。
“和海宁基地一样,下沙基地也出现了资金运转的问题。每年光是还银行利息的费用就高达2800万,工人的工资也一直拖着。”知情人士透露,下沙基地也将面临土地被政府收回的命运。
这样的事情是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庞青年从未预料的。和李书福一样,庞青年也是浙江台州人,放过牛、种过茶、开过拖拉机的他最想做的就是,像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一样,走好新辟的轿车之路。因此,从2009年进入高速扩张起,庞青年就抛出了一个高达444亿元的总投资计划:在全国建立十大生产基地,使青年集团的总产能达到146.3万辆。
在此规划下,青年汽车用短短4年时间,在浙江、山东等地迅速新建了7个生产基地,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下沙基地便是这7个新建生产基地之一。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青年汽车在全国分布着多达10家的生产基地均处于闲置或半停产状态。与宣称的巨额投资相比,2012年青年汽车累计销量尚不足6万辆,基地产能与实际销量之比十分悬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生产基地搁浅事件接二连三爆出。
青年汽车到底怎么了?
资金链谜团
在青年汽车疯狂扩张之下,其资金链条一直是一个谜。虽然庞青年一直宣称青年汽车“不差钱”,但不断爆出的项目基地搁浅、结束均为资金短缺所致。青年汽车真实的资金状况到底如何?
记者从青年汽车内部获悉,除了客车外,青年汽车旗下莲花乘用车、卡车项目均在亏损。庞青年也曾表示,“如果业务只集中做商务车,还是有一些盈利的。”然而作为青年汽车盈利的来源,其客车每年的利润仅在2.8亿元徘徊。这样的收入对于青年汽车的发展资金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也无法解释近年来将近400亿元资金的投入。青年汽车的资金来源到底在哪?
“在项目引入的时候,政府就给予了财政上的支持,包括土地优惠,银行的贷款以及项目配套的地块。”青年汽车内部人士道出了青年汽车资金模式运作的关键。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青年汽车在得到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后,会将新基地的部分资金用于该基地的发展,剩余资金则用作下一个项目运作的投产资金,以达到产能铺大的目的。
除了“资金挪用”,青年汽车有利用便宜地块实现地产类多元化发展的行为,从而扩大资金来源。以海宁基地为例,海宁基地项目引进的时候,海宁政府给予的优惠措施除了贷款还包括海宁市区的几块土地。“青年汽车将海宁市区的地块用于融资,不过目前这些土地都还给了政府。”知情人士透露。
这样的戏码似曾相识。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青年汽车宣布投资28.32亿元在山东泰安新建产能15万辆生产基地,但两年多却毫无动静,直到2009年才投产首款莲花轿车。然而,此期间青年汽车下属的泰安青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却成功进入当地房地产市场。将地方政府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土地当做副业发展或者进行抵押以获得发展的资金似乎成为了青年汽车发展的不二法则。
除了“圈地”,“圈资源”也被认为是青年汽车疯狂扩张生产基地的资金来源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青年汽车在宁夏石嘴山项目获得了4亿吨煤矿资源,该煤矿是由自治区政府无偿提供给青年汽车开采,所得收益用于支持公司(青年汽车)的发展。
这种资金发展链条终于在海宁基地倒下后暴露无遗。在青年汽车的十多个生产基地中,一直运用的是环环相扣的“资金挪用”模式,海宁基地为最后一环。由于无新项目资金的引入,导致海宁基地资金链告急,不得不走到结束的田地。
模式之殇
“老庞(庞青年)想要赌一把。他这样做的初衷是赢得汽车市场产能跑马圈地的比赛,因为车子一旦卖得好了,几十万的产能上去,青年一下子就起来了。”接近庞青年的人士对记者分析称。
汽车分析师赵宇认为这种发展模式与整体宏观的产业背景有关,“的确,在前几年市场疯狂时,谁的发展步伐更快,谁就能更多占领市场,吉利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汽车企业借助‘自身品牌和技术到当地设厂、地方政府给地给钱’的模式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可是现在汽车产能过剩已是事实,这种颇具赌博性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看来,庞青年似乎无法像其同乡李书福一样幸运。
此外,由于产品的薄弱以及对技术的不重视,青年汽车巨大的投入缺乏支撑和后劲。
“对于庞青年来说,青年乘用车发展一直在套用客车模式。然而客车生产自动化水平高,与轿车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技术的不重视是轿车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关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的确,青年莲花自身研发的技术非常有限,技术来源大多靠与莲花工程的合作。不同于别家独立车企,青年汽车仅仅与莲花工程联合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来研发技术。这导致青年莲花一直被牵着鼻子走,其自身掌握的技术非常薄弱。关于外方技术人员撤离青年莲花的说法,青年内部人士透露,“莲花工程去留还未定,但不是因为合约问题,而是因为庞总一直不太上心,所以一直未续约。”
除了对本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技术不甚关注,庞青年对于轿车领域生产环节似乎也缺少关心。目前,青年汽车所有乘用车基地中,只有济南基地的冲压、焊装、总装是齐全的,其他基地均无涂装生产线。“因此所有基地生产的车都要运到济南去涂装,这样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浪费,仅单车的运费就高达2000元,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上述内部人士感慨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青年汽车现在的资金生存状况非常不健康。在乘用车板块继续亏损、客车板块毫无起色的情况下,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将非常恐怖。”
迟迟未投产的青年汽车基地能否起死回生?期待利用汽车工业拉动经济的地方政府能否走出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看来,需要思考和反思的人不在少数。
[责任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