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称,已就经销商顺利经营做出规划
2008年,耐克(NIKE.NY)出价2.85亿英镑收购茵宝(Umbro),然而仅仅过了4年,2012年12月,茵宝就以2.25亿美元的价格被出售。这笔亏本买卖除了令耐克损失外,更牵连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大陆地区代理茵宝品牌的零售商。目前这些遭受不同程度损失的经销商已先后向耐克提出索赔。
耐克商标形象来自于希腊胜利女神翅膀的羽毛,在中国市场业绩出现下滑的关键时刻,这根代表速度的羽毛是否会因“出售茵宝”反而不再高飞?
耐克卖茵宝涉嫌商业欺诈?
“耐克买下茵宝品牌后并没有继续开发这个品牌,而是挖掘掉其核心价值后再将其卖出。”6月27日,零售商丁丽静在电话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丁丽静是陕西极限龙跃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下称“陕西龙跃”)的董事长,她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代理茵宝品牌在陕西的零售,而现在,她正在纠结于是否要放弃。
作为英国老牌足球用品制造商茵宝(Umbro),其生产的英格兰系列运动服装一度备受中国年轻消费者推崇。2008年,耐克选择收购茵宝,也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弥补耐克在足球用品领域与阿迪达斯的差距”。后者在足球用品领域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随后,耐克充满信心地成立了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茵宝中国部(下称“耐克茵宝”)负责发展茵宝在中国大陆的业务。
这样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同样吸引了郑州人王军。王军是郑州利康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郑州利康”)的总经理。2011年6月,他的公司接触上耐克茵宝,并签约成为这一品牌在华北地区最大的经销商。
王军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显示:从2011年9月到12月期间,郑州利康为茵宝品牌新开、重装店铺6家,先后投入装修费用80多万元,在次年又重新装修了3家门店。截至2012年年底,共采购茵宝品牌的商品达到2700多万元,对茵宝品牌持续投入资金400多万元。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军不像位商人,而更像是一位运动员——他身着绿色的茵宝T恤、黑色的运动短裤和运动鞋——正是他身着的这身运动品牌,从去年便开始让他闹心。
2012年10月24日,耐克公开宣布作价2.25亿美元将茵宝出售给美国艾康尼斯品牌集团公司(Iconix Brand Group Inc.下称“艾康尼斯”),这一变故令诸多代理茵宝品牌的零售商猝不及防。
“再次被出售的茵宝品牌中,被耐克拿走了两个最主要的足球运动系列——曼联和英格兰,这是很受中国消费者追捧的两个英国老牌子。”丁丽静认为,茵宝品牌价值已受到了极大损害。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在当年6月,耐克茵宝刚刚与她签订了茵宝产品零售权的《零售商协议》,这一协议起止时间为,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
“耐克在打算卖出茵宝后,还与我们继续签订零售协议,而在其出售茵宝之后也没与我们进行善后处理,”丁丽静认为:“耐克的这些举措已构成了商业欺诈!”
但耐克对本刊的回应中却坚称已提前将茵宝品牌的归属告知了各位经销商。
今年3月7日,丁丽静收到了耐克茵宝发来的书面通知,函告她去年签署的《零售商协议》将提前一个月于5月30日终止。而茵宝新的东家艾康尼斯从未和陕西龙跃有过接洽。
“我们经营这个品牌并非一朝一夕,我们新装修的店铺都是按照3~5年的使用期限做的,但才装修好一年就不能再卖茵宝了。” 丁丽静介绍说,“目前,我们和耐克茵宝还有30万元的资金往来没有结清,从去年开始,因为耐克不再处理茵宝品牌,我们被迫陆续关店,最保守估计损失也不少于100万元。” 至于这一变故对郑州利康的损失有多少?按王军的描述称:在位于上海的仓库中,郑州利康还有1500万元左右的库存。此外,郑州利康共有16家店铺,累计投入超400万元,目前月亏损额达40万元。
除陕西龙跃以及郑州利康外,《中国经济周刊》联系多家茵宝品牌零售商,均表示耐克因出售茵宝已给他们带来了严重损失。
艰难维权路
在去年12月18日,王军向耐克茵宝发出第一份沟通邮件,决定退出茵宝品牌的经营,并要求将其存于上海仓库的茵宝货品全部退还,同时要求耐克茵宝对因没有及时通知其出售茵宝的消息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一周后,王军收到了耐克茵宝的回复,在这份邮件中,茵宝中国拒绝了他的要求。
此后,在郑州利康与耐克反复进行书面沟通的过程中,耐克茵宝的人员也逐步被遣散。据郑州利康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在出售茵宝后,耐克方面逐步遣散了区域经理,然后把负责与经销商进行直接业务联系的销售经理、总经理相继遣散,最后遣散的是CEO洪嘉侃。
在耐克茵宝遣散人员的过程中,与代理商接洽的茵宝事业部随之解散,双方的交流一度陷入停滞。
本刊多次联系耐克中国,7月1日,耐克中国公关部孙鹏向《中国经济周刊》发来书面回复,对此事做了如下声明:
“耐克集团于2012年5月31日公布出售旗下UMBRO(茵宝)品牌的计划,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茵宝中国部于2012年6月6日向各位经销商以书面形式通知了出售事宜。在书面函件中,茵宝中国部就品牌交接期间经销商如何顺利经营茵宝品牌做出了相应规划。
“随后,为帮助各相关经销商改善茵宝品牌的经营状况,促进生意发展,茵宝中国部于2012年7月开始协助各经销商处理后续经营事宜。2012年10月24日,耐克集团宣布计划将茵宝品牌出售给艾康尼斯品牌集团,此项交易于2012年12月3日宣告达成。根据协议,耐克集团在中国销售茵宝产品的权限将延续至2013年9月。”
上述声明并未直接回应为什么在决定出售茵宝品牌后还继续与零售商签订《零售商协议》的原因。而《中国经济周刊》联系的多家企业均表示,并没有及时得到耐克将出售茵宝的消息,且耐克茵宝在“协助各经销商处理后续经营事宜”方面并不给力。
2013年1月,郑州利康聘请了河南文中律师事务所律师徐永祥,向耐克茵宝发送了律师函,希望能将公司的库存货品全部退货,同时对郑州利康的损失予以合理的补偿。
6月26日,王军带着几个自己公司的人员和徐永祥律师,赶赴上海。当天下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跟随王军来到了位于南京西路恒隆广场一座58层的耐克中国上海总部,印有“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茵宝中国部”字样的办公室已人去楼空。
依据电子邮件提供的联系方式,王军联系到一位工作人员,但该人员表示:“我只负责退货,你把数量报给我再进行审批。”
在王军再三提出“要见老板”的要求下,终于等来了一位负责人。此后,双方闭门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判。王军没有告诉记者具体谈判内容,“这是耐克中国的‘拖延术’。”他说。
6月28日,耐克信贷部门正式约见王军,并承诺将积极处理此事。鉴于公司的法定流程,将会在20天后给出最终解决方案。“打官司是下下策,我很尊重也很欣赏耐克,我希望能有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王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徐永祥认为,耐克与郑州利康签署零售协议的是一份“霸王协议”。比如在协议中有关专卖店翻新的内容规定:“每隔三个协议年度,茵宝可以要求零售商根据茵宝自行确定的优秀零售经营的标准对专卖店进行翻新。零售商应独立承担上述翻新全部费用”;在双方履约目标的条款中规定:“茵宝可随时进行合理调整销售总额”等等内容。
“如果将郑州利康对耐克中国的起诉书内容中的乙方换成其他各家代理商,也都能够成立。耐克存在对双方权利义务约定不对等,特别是在重大情势变更上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徐永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至截稿前,记者试图联系王军就双方目前协商进展做了解,但王军以“在美国出差”为由而没有透露更多信息。
出售茵宝是为转型?
在截至今年5月31日的2013财年,在耐克公司公布数据的销售区域中,只有大中华地区收入同比下降5%。耐克CEO马克·帕克将中国市场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耐克近期也发出预测,在新一财年的前半年中,中国市场销量或许会继续下滑。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耐克的业绩下滑,首先是因为近期的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整个体育用品行业进入调整期,行业处于下滑态势。耐克作为行业老大,无可避免地会受影响。
运动品牌观察人士马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谈道,耐克之所以会在中国市场上受挫,除归结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放缓外,库存过剩及竞争对手带来的降价压力,也加大了耐克面临的业绩困难。
为扭转困境,耐克正从以前立足于一二线城市的市场战略,向往三四线城市甚至更低端市场迈进。“但耐克可能遇到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同级别的竞争者,比如说阿迪达斯对它的挑战。”张庆分析说。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大运动品牌,耐克在篮球市场绝对垄断,阿迪达斯则在足球领域长期拥有强势资源。但通过收购茵宝,耐克弥补其短板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或许也是耐克急于卖出茵宝的原因。记者 赵磊 实习生 张烨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