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 正文

国内六大运动品牌跌至行业低谷 关店趋势难止

2013-02-25 10: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12年的大库存,国内六大运动品牌在近5年中经历了由行业顶峰到行业低谷的遭遇。为了弥补消费萎靡带来的利润下降,六大品牌纷纷断臂求生,在2012年相继掀起了关店潮。然而,运动品牌的关店势头并未止步于2012年,而是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

  特步首席财务官何睿博表示,特步今年拟再关闭100至200家门店。相比去年关闭80至100家店铺的数目,今年预计关店的最大数值增加了近一倍。

  “特步前期为了追逐高市盈率,扩张速度过快,管理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同时赶上行业低谷,各种问题、漏洞暴露无遗,抗风险能力明显下降。”有不愿具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

  关店源起资本市场绑架

  据报道,特步首席财务官何睿博预计,今年拟再关闭门店主要集中在湖南及安徽门市较多地区。继李宁、匹克和安踏等相继发布关店消息之后,特步成为六大运动品牌中最后一家公开关店信息的公司。

  从目前公开的关店数据来看,六大品牌的关店总数已超过3000家。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李宁2012年上半年披露关闭门店数量达1200家;匹克体育则在2012年前三季度关闭门店数1067家;中国动向去年店铺关闭569家;安踏体育去年关闭店铺110家;361度去年四季度关闭店铺96家;特步去年关闭店铺80至100家。

  “目前国内六大运动品牌关掉的是一些毫无赚钱能力的店面。”资深投资顾问余荩向记者分析道,由于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国内的运动品牌当时很火,发展势头好,开店并未经过精挑细选,不理智的开店提早终结了这个行业的春天。

  有运动品牌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当时很多公司乐观估计了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消费热情,错估了市场,结果就是盈利下降。

  余荩认为,上述六大品牌关店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内外贸低迷的环境下,需求明显萎缩,而前期行业的盲目扩张,导致出货剧增。二是很多公司被资本市场绑架,为了冲击上市得到较高市盈率,店铺数目急剧增加。

  大肆的扩张导致的结果非常严重,李宁断臂求生,在2012年上半年一次性关掉1200家店铺。“大部分亏损店铺都在去年上半年关掉了,下半年关闭的店铺不会太多。”有接近李宁公司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向记者分析道:“国内六大运动品牌的低迷业绩从去年一直延续至今,库存依旧居高不下,它们进行大规模关店是为了断臂求存,减低运营成本。”

  关店趋势难止

  在经历了去年大规模的关店后,运动品牌的关店潮是否会就此画上句号呢?朱庆骅认为,目前,我国六大运动品牌的现状不容乐观,去库存仍是当务之急。运动品牌止住关门的势头需要待到经济全面回暖、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之时。

  “想要止住关店的势头,其一是依靠,只有行业真正地把过去的泡沫挤掉,才能逐渐出现筑底企稳,其二,要配合经济环境,经济逐渐好转,需求恢复,关店趋势也会得以缓解。”余荩向记者如此说道。

  由于前几年扩张过巨,各大品牌的关店势头难以遏制,从2012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可见,六大体育品牌的门店总数依旧惊人。其中,361度店铺最多,为8050家;安踏位居第二,达7807家;特步和匹克的店铺数也都在7000多家,分别为7603家和7059家;此外,李宁在去年上半年关闭了1200家店铺后,总店铺数量达7303家;中国动向店铺数最少,仅为2550家。

  据记者调查,虽然上述运动品牌纷纷关店,但同时还在酝酿开新店的计划。余荩认为,大规模的关店在当前环境中,对企业来讲利大于弊。

  虽然何睿博曾在去年1月份表示,开店方面将由每年新开800至1000间,调低至400间。但是,特步在2012年的开店步伐大幅减缓,公司上半年开店数仅增加7间。

  “大规模关店会使六大运动品牌的市场规模缩水,股价受到影响,但由于企业关闭的门店大多经营效率较低,从长期看关店潮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益处。在此时开新店难以弥补这一影响,因为开新店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在开店速度上难以超过关店速度。”朱庆骅如是说。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