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级电动车公司特斯拉目前年产量仅为美国最大汽车巨头通用的1%,但它最近的市值却一度超过通用,这样的成就背后自然不会毫无代价。
近日,英国卫报等外媒就披露了特斯拉工厂透支工人健康、急于赶工生产的现状。在它们的描述中,特斯拉俨然就是一座美国的“血汗工厂”。
据其报道,特斯拉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费利蒙市的“未来工厂”内,和机器人一起工作的员工饱受激进的生产目标和工伤折磨。
卫报公布的意外伤害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救护车被特斯拉公司呼叫过的次数超过100次,而被抢救的员工经历过晕厥、眩晕、癫痫发作、呼吸异常和胸痛等健康问题。
“我见过有人直接晕倒,像一块煎饼一样直接摔倒在地,摔得满脸是血,”特斯拉的生产技术员Jonathan Galescu表示,“但哪怕有人受伤躺在地上,他们还是让我们继续工作。”
Jonathan Galesc不是唯一一位见过同事晕倒并被救护车拉走的员工。电池组生产线的员工Mikey Catura说,“我这一生产线上有一个同事,他一直工作,一直工作,接下来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他直接摔倒在地上。”
另一个生产线员工,Richard Ortiz,怀着崇拜之情评价特斯拉高科技的工作场所,但却无奈特斯拉“压榨”劳工的现状,“好像你已经死了,而死在汽车工人的天堂。除了我们这些工人之外,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代表着行业的未来。”
就在今年2月份,特斯拉的一位工人Jose Moran 发文详述了强制性加班、高频率工伤和低工资的事实 ,并声明工人们想要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成立工会寻求解决这一问题。
Moran的这篇文章让人们关注起特斯拉员工的工作状态,而这些员工工作状态的相关信息在特斯拉官方页面上完全没有出现过。
Michael Sanchez曾经有两个梦想:做一个艺术家和做一名汽车服务业技术员。五年前被特斯拉应聘时,他心中一阵狂喜,因为特斯拉就是他所认为的“隶属未来”的公司。但现在,Sanchez的脖子有两块椎间盘突出,并因伤残而退休。如今,拿起一支笔的动作,都让他觉得很痛。
特斯拉解释说,工伤是缘于Sanchez安装轮子时发生的意外,但Sanchez却说这是因为数年间长期的流水线工作。他所施工的汽车被高高悬挂起来,因此他需要一直仰头工作,而双手也必须一直始终保持着高过头顶的姿势。
“周一的时候,你可以坚持下来,”Sanchez说,“周二也可以,周三的时候,就有点勉强了,周四的时候,你觉得很疼。到了周五,你觉得自己难以忍受。周六整天,你仅仅是咬牙坚持。”
在公司运行的早期阶段,特斯拉的制造工作看起来是最危险的。而该公司也没有争辩,在2013年到2016年期间,特斯拉的伤害事故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数。
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承认公司内的近一万名工人“经历了很困难的时期,他们工作时间很久,工作难度也很大。”但他自己也一度睡在工厂地板上的睡袋里,并希望自己比员工更辛苦。
近年来,特斯拉减少了相关数据的发布,并声称这些数据“并不能反映工厂施工的实际情况。”特斯拉声称,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的安全状况已大幅改善。
然而,一些特斯拉员工认为,公司的一些做法让受伤员工不敢承认自己的伤情。如果因为工伤而被认为“做事不多”,他们拿到的工钱和保险等其他福利也会相应减少,但特斯拉声称这样的做法符合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
“我以前每小时赚22美金,现在每小时只有10美金,”一位工作时伤到后背的特斯拉工人说,“这简直就是逼人一刻不停去工作。”
一位在特斯拉工作了三年的员工Adam Suarez说,“没有人想因为受伤就被降薪,因此每个人都逼着自己咬牙坚持。”
可是,埃隆·马斯克也有苦衷,他曾说过,白手起家去生产汽车来赚钱可能是最糟糕的方式。“我们并不是旁人所说的贪婪的资本家只想利润和红利,而将员工安全问题弃之不顾。关键问题是,我们赔了多少钱?要怎么维持公司运转?” 埃隆·马斯克表示。
如今,特斯拉每季度的产量都在增加。在2017年的前三个月里,特斯拉又生产了超过2.5万辆汽车创下新高。去年年底,特斯拉方面透露接收到的Model 3的订单数已超50万辆,随着今年Model 3订单不断增加,抛给特斯拉方面的产能压力十分巨大。
要实现埃隆·马斯克定下的2018年产量突破50万辆的宏伟目标,特斯拉的产量必须比现在再提高4倍。
近日,据美国CNBC等多家外媒报道,特斯拉预计在3年内完成保时捷过去10年内所达到的成就。华尔街分析师Georger Galliers在看过特斯拉5月份公布的财报后分析表示,特斯拉去年的毛利率是25%,位于宝马和奔驰之上、保时捷之下。不管用任何标准衡量,都是很了不起的。这还是Model 3还未上市的表现,随着Model 3的上市,特斯拉今、明两年的销量将有更大程度的提升,届时特斯拉很有可能创下车企毛利润的新高。
但是与此同时,Galliers也承认,特斯拉的生产计划有点偏高,产能会存在问题。
“代表着尖端科技的炫酷特斯拉,是不少人心中的智能化汽车代表,但这样的科技成果,却以无数员工的痛苦为代价。”卫报如此评价。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