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二手车买保险 怎样投最划算?

2015-01-22 09:07 来源:重庆晨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二手车投保,按什么标准计算保费?近日,成都、广东发生的关于旧车车险高保低赔的事件,再次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不少车主反映,如果二手车按照新车购置价进行足额投保,发生事故时是否会获得足额赔偿?究竟选择怎样的投保方式,比较划算?

  记者昨天就此进行了调查。

  买成12万按32.78万投保?

  “我这车原价是32.78万元,现在二手买成12万元,难道还按32万元的新车购置价来上保险?”近日,市民刘先生在购买一辆2007款宝马车。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却为二手车投保之事很困惑。

  保险公司给了刘先生两个方案,一种是足额投保,按照新车购置价进行投保,车损险保险金额为32.78万元,保费总计为6600元。第二种则是非足额投保,按照车辆现有实际价值进行投保,车损险保险金额12万元,保费总计4200元。这保费里面除了涵盖车损险,还有三责险、盗抢险以及自燃险等。

  “我就是搞不懂明明是二手车,为什么要按照新车交钱。这不是不划算么?”刘先生说道。

  “在大多数的理赔情况中,足额投保对车主来说更为划算。虽然出事车辆是旧了,但国内维修车辆用的都是新零部件,有的配件价格相当昂贵。而且车损一年出险概率不止一次,因此我们会更建议车主选足额。但还是自愿原则。”某财险公司理赔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不足额投保,保险公司是“比例赔付”,一旦出险,赔付的金额也会是“打折”的。

  保险公司这里说的按比例赔付,则是指实际价值与新车购置价的比例。如果刘先生选择按12万元投保,他的赔付比例则是新车购置价的36.6%。但最终刘先生仍然选择的按12万元进行的非足额投保。

  明年是否足额投保有疑虑

  “我觉得安全驾车不会需要遇到高额赔付的情况,节约点保险费更划算。再加上,我看到网上有很多高保低赔的新闻,按新车价格购买,最后发生事故按旧车价格赔偿。不放心。”刘先生说道。

  像刘先生这样想法的市民并不少,家住渝北区的李小姐的德系二手车也是按照当时买价17万元进行投保。可就在上周,她经历了一次小事故的维修理赔。

  “上周晚上从蔡家赶回人和的时候,由于转弯不到位,车子不小心撞到了道路的花台。左侧车灯、保险杠遭了,漆也擦掉一大块。”李小姐说,当时及时联系保险公司,将车子开到了4S店,最终的维修报价是2.1万元,保险杠和车灯都要换。

  “但最后我自己出了1万元的维修费,因为保险公司说按照新车购置价34万元算,而我只按照17万进行投保,所以只能给予50%的赔偿。”李小姐说,现在想起来很心痛。当问是否明年会足额投保,李小姐仍然有疑虑。

  新车投保按旧车赔怎么办?

  新车投保按旧车赔怎么办?保险公司表示,在足额投保前提下,车损险理赔也有两种情况。当车辆发生部分损失时,比如零部件受损更换,车主可获实际损失的赔偿。但当车辆发生全部损毁时,保险公司只按车辆的实际价值(折旧后的值)赔偿。市民所担心的高保低赔,往往出现在全损车辆方面。

  “如果是部分损失,足额投保对于车主来说较为合理。因为往往一个零部件成本都会高过一年保费。但对于全损车辆,其理赔是按照出险前车辆的实际价值进行赔付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新车价格缴纳保费对车主来说就显得不太公平了。”一位长期从事车险理赔的邓先生告诉记者。

  邓先生表示,二手车的车主在续签车险时,可向保险公司专业人员咨询,看能否结合自己的车型和年限选择弃保车损险,而现在交强险也有2000元以内的车损,有时对于特别老旧的车型,保险公司也会建议车主不必花大笔钱保车损险。

  每家公司所开出的保额不同

  记者从保险公司获悉,目前针对旧车的车损险都是以新车购置价为基础计算的,每家保险公司所开出的保额不同,则是因各保险公司的费率不同所致。据悉,车损险的计价原则是依据该车型的当下新车购置价为基础,再根据车龄计算折旧率后得到最终的车损险保额和保险费用。

  同时记者注意到,汽车市场上的售价不断变化,即便是同一款车,在各种销售渠道买到的价格也并不一致,保险公司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定“新车购置价”。

  以前由于难以完全掌握汽车市场价格信息,大部分保险公司在确定新车购置价时,随意性较大,因此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车辆,在不同公司购买车损险时,由于各自新车购置价不同,保费也各不相同。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