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93%新车购买者不了解 鲜有消费者依三包规定退换车

2014-09-30 09:16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的现状。

  “汽车三包在执行层面以及社会认识层面都存在问题,处于试验阶段。目前只有7%的消费者在购车时表示了解国家的汽车三包政策。”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陈玉忠表示,也就是说,93%的新车购买者都不了解汽车三包规定。

  去年的10月1日,汽车三包正式在全国强制实施。彼时的厂商和经销商们着实在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准备随时应对法规实施之后,因消费者要求退换车带来的各种突发情况。只是,一年时间过去了,突发情况甚少发生,法规实施前后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不仅如此,“部分企业和品牌的投诉数量在汽车三包实施之后反而出现下滑,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的预计是法规实施之后,消费者在产品质量维权以及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投诉量会有大量增加。”陈玉忠表示。

  汽车三包一周岁

  投诉量不增反减

  陈玉忠的一席话是有数据佐证的,今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共收到涉及家用汽车的消费者投诉4132起,数量上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这样的表现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个世纪美国实施汽车三包法规(即“柠檬法”)之后,汽车厂商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不过,相对于国家质检总局的投诉量下滑,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家用汽车(含零部件)的投诉12643起,同比增长29.2%。

  “虽然消协的投诉量多一些,但是对比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即使汽车质量大幅度提升,仅仅过万个投诉量,也还是太少了!”近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开展的“贯彻落实汽车三包规定、提升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专项活动中,有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实现汽车三包落地,该项活动涉及全国25个省市、42个城市中的133家4S店,从中选出19家标杆店。继首站在沈阳启动之后,第六站“宣贯活动”于近日在广汽本田北京华通特约销售服务店举行。

  “自2013年广汽本田启动渠道创新计划以来,我店也成为了第一批以全新建店标准进行改造的特约店。针对汽车三包,我们对员工进行了完整的培训,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广汽本田北京华通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过,确实遇到的问题很少。

  93%新车购买者不了解

  汽车三包实施障碍多

  可以说,只有7%的新车购买者了解汽车三包法规,这个现状还是很让人意外的。除此之外,“部分4S店工作人员告诉消费者,如果不在指定的4S店进行维修保养,就不属于汽车三包范围之内。这种经销商强制绑定的销售行为,严重损害了汽车三包的意义。”陈玉忠强调。

  另外,他认为,虽然各家整车企业都在改进过程中,但是,消费者不了解汽车三包,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利用汽车三包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退车、换车等。在此情况下,消费者通常采取了不合法的方式去维权。

  汽车三包主要解决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三大问题:修理、更换以及退车,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大部分故障是可以通过维修解决的,退换车的情况不多。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理性认识汽车三包,不能随便提出退换车要求,需要依法执行。

  “部分用户当车辆发生故障时,不让4S店对车辆进行简单维修,而是要求退车。正常情况下,汽车发生故障,消费者应该先去指定的4S店进行维修,保修范围之内符合条件的可以要求退换车,发生安全事故的可以要求赔偿。车辆出现缺陷,消费者应该积极向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进行投诉。”陈玉忠表示。

  不过,针对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刁建申有不同的看法。“消费者现在的维权意识都很强,即使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肯定也会找4S店。”然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强弱并不是矛盾的焦点,让陈玉忠感叹“纠正了很多年仍然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检测机构所需费用较高,不符合低成本要求,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借助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也与厂商有着各种关系,不可能做到很公正。目前看,国内的汽车三包规定实际意义还没有体现出来,全国退车的数量寥寥无几。汽车三包属于规章制度,法律效力不高,由几个部委联合制定推出的话,效果会更好。”有不愿具名的律师表示。(记者 胡仁芳)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