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本田社长伊东孝绅:两年内投放十款新车

2013-05-06 09:34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2013年上海车展上,本田带来了许多重磅车型及讴歌国产的消息,这个近两年稍显沉静的车企展示出明显的复苏势头。发布会后,本田社长伊东孝绅和本田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接受媒体采访,畅谈未来发展计划。

  新雅阁下半年引入

  问:本田去年发布中期战略,在上海车展上看到不少新车和宣布讴歌国产等重要消息,未来发展计划如何?

  伊东孝绅:从上海车展新车发布数量和质量上,大家能够直观看到本田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凌派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一款新车型,也是继广本自主品牌“理念”以后,我们推出的又一款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车型。在凌派的研发过程中,很多中方研发技术人员参与到开发工作,开发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东风本田发布了新车杰德,这款车型还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选择在中国进行杰德的全球首发,这也体现了本田重视中国市场。除此之外,本田还举办了概念车Concept M的全球首发,这是一款乘坐4人以上的MPV。目前处于概念车阶段,量产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今年下半年,本田新款雅阁将会与大家见面,新雅阁无论设计还是性能,我们对其非常有信心。在2015年之前,本田将投放10款新车型。

  美国也抵制过日本车

  问:讴歌宣布了在中国生产的消息,但目前这一品牌在市场比较边缘化,如何提高它的竞争力?

  仓石诚司:讴歌最初是从美国直接进口到中国销售,中间遇到进口车关税调整,同时在美国遭遇反倾销税制,这些因素影响了讴歌的价格。目前,其他竞争品牌已经进行本土化的生产,如果我们仅仅依赖进口的话,很难向顾客提供有竞争力价格的产品,所以需要在中国实现生产,向中国顾客提供有足够价格竞争力的商品。讴歌在上海车展发布了一款SUV概念车,这款车型是本田在大量了解中国市场基础上进行研发的产品,希望今后在中国能够取得好销量。

  问:日系车在去年以来遭遇到不可抵抗的种种因素,请问从本田全球发展角度来说,如何异地生产的同时规避风险?如何让当地消费者更加放心?

  伊东孝绅:从本田在全球汽车生产销售历史来看,我们最早在美国生产汽车,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也出现过抵制日本车的情况。即便在那样不利的因素下,本田也没有放弃在美国生产,而是坚持由美国人进行研发以及在美国工厂进行生产。我们的这种经营方式最终得到美国当地社会的认可,自那以后北美本田公司发展非常顺利,取得非常好的业绩。从美国的生产经验上,本田学到很多东西。我们认为,在各个国家都需要与当地人一起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出更多受当地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在我们的经营活动开展顺利时,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扎根于本地”的经营方式是我们从美国的事业发展上学到的经验。在中国,我们有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与两个合作方均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是中国的企业,我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本田扎根中国,与中国企业一起开展事业是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

  两家合资公司都需要完整产品线

  问:本田与两个合资公司合作多年,对其有没有重新定位?

  伊东孝绅:我们在中国开展的合作事业一直非常顺利。原来本田的做法是把全球车型分别引进到两家合资公司,这样一来大家的车型都非常少,本田所有的产品,可能两家公司都只能拿到一半。随着整体市场和企业生产规模发展,两家合资公司都需要拥有比较完整的产品线。

  所以,本田今后的新产品导入的方式,有可能就是采用最新的共用平台,但两家企业会引进不同特点的产品。比如说一家公司引进的是全球车型,那么另外一家公司可能会运用相同的平台开发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产品。但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两家合资公司都具备开发拥有不同特点的产品的研发能力。

  问: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多年,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量会在什么地方?

  仓石诚司:中国汽车市场当然不可能再出现像之前超过50%以上的爆发式增长。但是中国汽车市场应该可以维持10%左右增长。市场整体增长速度会放缓,顾客的需求发生变化。比如说原来九成的用户会购买轿车,随着换车潮到来,轿车以外的车型,例如SUV、MPV车型也会兴起。我们推出的概念车Concept M在未来会是一个很好的购车选择。(记者龙嘉丽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