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日联合发布1至7月北京经济指标主要数据。统计显示,1至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6.5亿元,同比增长7.8%。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8365元,同比增长9.4%,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5228元,同比增长9.0%。京郊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928元,同比增长10.3%。
“荷包”鼓了,花销多了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本市居民的“荷包”更鼓了。1至7月,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8365元,同比增长9.4%,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5228元,同比增长9.0%。人均家庭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964元,同比增长9.0%。京郊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928元,同比增长10.3%。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梁昊光认为,城乡居民收入的“双增长”主要出于如下原因:从城市居民来看,收入的主要部分为工资,而工资又是和就业状况直接相关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北京市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吸纳了更多的就业人口,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收入出现了“节节高”。对于京郊农村居民来说,由于中心城区的产业外移,一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型为技术工人,分享了工资增长的红利;一方面,外移的产业为京郊带来了人口的转移,农民可以因此获得房屋租金为代表的财产性收入,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一成。
手里的银子多了,花钱的时候也就更“痛快”了。1至7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6.5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宏淼看来,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也拉动了消费的升级,从前人们的消费门类集中于“衣食”等基础层面,现在闲钱多了,需求也进行了层级递进,本市居民对健康方面的投入多了,对于电子产品的购买意愿上升,私家车出行消费也变得更加平常。
固定资产投资“四升一降”
1至7月,本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完成3288亿元,同比增长8.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2.3亿元,同比下降5.8%。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73.7亿元,增长14%。
按指标数据来看,1至7月,本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3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建安投资完成17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民间投资完成136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工业投资完成3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而中央单位完成投资441.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9%。五项指标中,四项显示上升态势,只有中央单位投资出现了下降。
梁昊光认为,今年以来,央企产业布局不再局限于北京一地,扩大到周边更大区域。这种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央单位在北京投资的下降是比较正常的。他估计,按照以往规律,上半年部分投资项目还处于审批认证阶段,下半年进行开工建设后,8月起北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会加速增长。
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缩小
截至7月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2594.3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645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2%;写字楼为2104.7万平方米,增长23.1%;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4031.2万平方米,增长8.6%。1至7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77.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31.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5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3%;写字楼为8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1%;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8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7%。
虽然1至7月,北京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了三成以上的大幅下降,但与上半年下降34.8%的数字相比,降幅呈缩小之势。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