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市科委启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北京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及示范工程”,将亦庄地铁线路列为CBTC示范工程。将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地铁这样的轨道交通实际工程中去,犹如人类心脏的“搭桥手术”,既需要高超的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又要冒极大的风险。
业主方为工程施工上了三重“保险”:首先是选择在刚开始运营时客流量不多的郊区线路亦庄线进行工程示范;其次是在这条线路上,除了国产的CBTC设备,其他设备都要采用质量最可靠的品牌设备,包括进口设备;最后,对于自主生产的CBTC设备质量及其工程施工的每一步,都要进行国际安全认证,从而确保不出任何事故。
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CBTC系统产业化的实体企业——北京交控,当时担任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郜春海,受命组建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据他回忆,工程示范和产业化的过程异常繁复,仅亦庄线示范工程实验室的案例测试记录就达到十万余条,现场验证6000多项,设计、测试文档达上千份、数百万字。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亦庄线CBTC示范工程以及昌平线顺利开通,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CBTC信号系统被成功应用于这两条地铁线路中,解决了高密度列车动态追踪间隔控制、速度安全防护控制、高精度列车安全定位、功能安全数据双向通信、安全计算机设计等5大制约着国内轨道交通信号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系统的最小设计间隔时间可以缩短到90秒,极大提高了地铁运力,与此前引进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该技术具有安全、高效、准点、舒适、节能和更人性化等特点,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信号系统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这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开通运营的第四个国家。
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CBTC系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以来的行业垄断,改写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轨无脑”的历史。自从有了北京交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国外进口CBTC的价格从过去每公里1300万元降至现在的800万元左右,中国交通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迫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外国技术低头。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