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技盛会,最吸引人眼球的奇观,往往是被调侃为“黑科技”的尖端技术。
今年乌镇峰会上首次亮相的 “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从全球征集的500多项顶级科技成果中,精选出15项代表着未来趋势的“黑科技”,一亮相就毫不意外地引发了会场上的轰动。仔细观察这些人类创造力的精华,会发现它们大多带着一个共同标记,那就是人工智能。
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人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外一所大学的医学院收治了一位白血病患者,据说为寻找治疗方法,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穷尽所有人力也不可能读完。束手无策的医生们决定尝试一下人工智能。没想到,人工智能只用10分钟就“读”完所有材料,并给出了最佳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曲折发展60余年,之所以今天一鸣惊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突破:更先进的算法、更强计算能力的硬件以及海量汇集的大数据。如今,峰会上的嘉宾普遍把人工智能视为未来潮流,并乐观地认为随着这项技术的加速进化,其实用化也指日可待。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也被视为是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就在今年,全世界通过网络直播“围观”了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结果李世石出人意料地大比分落败。在未来社会,人会不会被机器取代?这个科幻作品永恒的主题,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站在了不远将来的门槛上。
相较于人脑的复杂精细,人工智能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取代人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眼下真正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是,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偷走”我们的工作?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科技所带来的改变,却会造成公共政策在适应新环境上的挑战。审视历史,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们或许有理由保持乐观,毕竟当纸张替代了竹简、汽车取代了马车,也并没有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消失的只是旧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新的空间和机会被同时释放出来。
可是处于变革中的一代人呢?在与会嘉宾预测的未来前景里,人工智能将会承担大量工作,进而带来从社会结构到人员技能的全面升级和调整,但新机遇未必是每个人机会均等。 “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学艺”,人在知识技能转型上所付出的成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增加。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从繁琐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高效地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但不可否认,这也将会从许多低技术的行业中挤出大量岗位,而他们的转型往往又是最难的。
让科技的发展惠及人类,需要政策制定者合理地分配好利益。正如在关于网约车的讨论中所展示的,科技对传统行业的冲击,通常会在社会上产生一长串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公共政策的重大调整。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规则?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又该如何平衡?在展望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时,这些也都是值得未雨绸缪的问题。(张璁)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