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 11:23:04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张琳 编者按:5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振兴东北经济再次跃入公众视野。从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三年时间习总书记的足迹已遍布东三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如何破除资源魔咒,实现东北经济转型发展?现刊发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邹一南约稿文章以飨读者。
这是5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职工刘养顺家,同一家人及其邻居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经济学中有一个“资源诅咒”理论,即丰富的资源所带来的财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动力萎缩,其他部门失去竞争力的现象。东北地区是共和国的长子,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基础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片面倚重工业尤其是资源型工业的发展模式,使东北地区陷入“资源诅咒”,众多资源型城市难以改出单一的产业结构,老工业基地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
目前,东北地区共有资源型城市37个,其中衰退型资源城市超过50%,已呈现明显的面状分布特征。这些城市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经济结构单一:表现为大企业、小市政,大重工、小轻工,大国有、小民营;管理体制二元,资源型城市普遍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成长过程,资源开发和现代城市管理相脱节;三是城市功能分化。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使资源型城市事实上有工矿区和非工矿区两个相对分离的功能圈。东北的资源型城市面临沉重的转型压力,一些深层次矛盾仍有待解决。
国家的能源需求与城市的多元化发展目标的矛盾。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至少从短期看,作为重要的自由能源供给基地的东北资源型城市,为保证资源、能源的刚性需求和国家战略安全,仍然需要继续承担供给资源、能源的责任和压力。
而在开采技术水平不能迅速提高、资源和能源粗放型生产模式又很难改变的条件下,必然会阻碍资源型城市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源型城市,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国有企业占主体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惯性,普遍存在“矿城一体”、“企政合一”现象。计划色彩和政府烙印浓重,其市场的应变性、适应性和可控性较差。使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呈现明显的输血式特征,造血能力不足,仅依靠市场力量实现多元化发展存在挑战。
依赖资源开发与依靠创新驱动的矛盾。经济学中有一个“资源诅咒”理论,即丰富的资源所带来的财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动力萎缩,其他部门失去竞争力的现象。对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追求资源开发的规模化几乎成了其降低开发成本、追求高额利润、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铁定法则。这种资源开发的短期效应,使资源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的形成,在客观上抑制了非资源型产业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阻碍了创新活力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育。
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资产专用性较强,产品中凝结的技术性要素少,前后向正外部性都不大,造成资源型经济对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致使资源型城市的技术进步动力不足,技术创新缓慢。在当前上游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使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发展停滞挑战。
这是5月24日下午,习近平同正在进行伊玛堪说唱教学的村民们亲切交流。
此外,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与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化的目标矛盾。对自然资源大规模、粗放式的开采,必定带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追求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下,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地区,矿山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大规模、高强度、群体化的资源开发局面,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兴,因矿而建,矿上建城,城下采矿。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衰退、资源枯竭等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性问题已经凸显。
尽管中央早已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但就目前来看,由于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的矿山与林场均归行业主管部门所有, 难以形成统一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不能统筹使用与合理配置经济要素。现行政策对资源型城市尚未能完全做到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尤其是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资源型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标、支持领域以及政策效果评价没能显示出应有的不同和差异。
人口流动和社会稳定的矛盾。资源型工业属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需要大量拥有专门技术的工人,这就决定了资源型地区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会给地区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者极大地增加了当地社会负担,改变了地区传统的社会结构,资源型地区的本地居民认为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破坏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抢走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给地区带来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同时,对于工矿业地区,外来打工者大多是青年或者中年的男性,劳动力,地区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结构极不合理,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尤其是工矿业企业的限产停业常态化,原先吸纳大量就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面临人口流出的压力,这对城市经济集聚和服务业发展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不利影响。
5月23日至25日,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东北地区的转方式调结构任务尤其艰巨,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去年在吉林调研时,习总书记也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现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补课。” 他强调,老工业基地支柱产业要通过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脱胎换骨,进行深入改革创新,实现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性调整。
这是5月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听取科技人员介绍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推进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须从观念、产业、生态和体制等方面入手,破除资源“诅咒”,实现转型发展。
一是推进观念转变。要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干部群众对固有发展路径的依赖,不断促进思想解放,系统转变观念。针对产业结构失衡的实际,要跳出资源导向的发展框架;针对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要提早谋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针对粗放式发展的痼疾,要树立集约、节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路径;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强化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针对人口结构失衡的趋势,要注重民生的改善,切实践行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要明确转型目标要求,根据每个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扬长补短,精准定位,促进最有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端化、低碳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推进“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延长产业链条,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打造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
三是促进环境转优。要严格标准,倒逼环境改善,促进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算好生态这本帐,让东北振兴之路可持续。要围绕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资源利用规模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要开展采矿沉陷区、废弃矿山等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治理,让废弃矿山和土地重披绿装。开展大规模的绿化提升行动,提高森林和绿化覆盖率。
四是深化体制转轨。要以制度性安排和法治为保障,促进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要推动体制机制变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椎间盘买个,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摆上重要位置,以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增强对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大在资本市场融资力度,积极运用PPP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统筹协调城乡、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治理转型。(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邹一南)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