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再出招”,国务院确定再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同时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国策会议”专栏关注:用“硬手段”减产,靠“软实力”解困。
央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记者崔佳铭)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去产能”成为2016年开局政府工作的重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措施,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升级。这是继20号的国务院专题会后,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研究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并出台了去产能的原则、路径和保障政策。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原则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
会议认为,坚持用法治和市场化手段,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对企业来说,价格和产能正好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林伯强认为,想要脱困,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价格稳定或者上行。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总是要面对量和价之间的问题,量现在肯定没有问题,主要是价格,价格跟产能正好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产能过大价格就走不上去,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通过去产能来提高价格。如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可能会进一步使得企业进行重组,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市场化去产能的过程,但是单单这个过程还不够,同时还必须提高需求,这样才能维持价格稳定甚至上行。
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路径是,一是以更加严格的安全、环保、质量、能耗等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限期退出,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主动退出产能。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二是严控新增产能。严格督查落实国家2013年有关停止备案新增产能钢铁项目的决定。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新增产能的技改和产能核增项目。
这次出台的政策与以往有哪些不同?林伯强说,这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意识到了“去产能”过程的艰难,除了在时间上它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比如3到5年去掉煤炭产能的20%,这3到5年之间如果能刺激需求的10%,基本上就去掉了这个缺口。那时价格的问题可以得到维持。接下来就是去掉产能,如果价格得到维持或是上行,企业的亏损就会减少,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
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有哪些良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就此话题做出了解读与评论。
经济之声:李克强总理将2016年的首次考察放在了山西,并将考察的主题定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并表示,要“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化解过剩产能”,设定全国总量“天花板”,并加大财税支持,主要用于解决人员安置等问题。为什么“去产能”成为2016年开局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有什么深意?
常纪文:今年把去产能作为总理调研的第一项任务,说明“十三五”时期去产能的任务非常重,目前应该是一个攻坚阶段。山西省在煤炭供应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大,很多煤炭供应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很多地方发不出工资来,所以问题比较严重。总理去那里调研,显示出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经济之声:前几年国内关于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的呼声一直不断,也出台了一些措施,而且见到一些实效,但是效果不是特别的不显著。这次,国家推出的“去产能”政策明确提出,比如再压减粗钢产能1到1.5亿吨等。与以往的政策相比这次出台的政策是不是更加“实”了?
常纪文:这次的措施一是时机好,二是措施“实”。时机好是在于,在目前全世界经济都不怎么景气的情况下,目前进行结构调整时机非常好。很“实”,是因为在原来淘汰9000万吨的基础之上,还要淘汰粗钢1到1.5亿吨,这个措施很实。
经济之声:另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人员安置等问题,这些问题怎么来解决?
常纪文:人员安置问题等问题目前矛盾比较尖锐,很多煤矿企业又不敢关门,因为有好多贷款要还,而且很多煤矿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所以必须要通过中央支持,地方组织企业主体,市场倒逼来解决这些员工的后续问题,包括通过社会保险费以及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它不是单一的措施,而是综合性的一揽子措施。
经济之声:其实我们也看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的产能措施,特别强调的是不光要“去产能”,不光要“壮士断腕”,而且还需要促进企业脱困和产业的升级,靠“软实力”解困有什么好的办法?
常纪文:如果通过硬转型肯定会带来很多痛苦的问题,包括职工下岗等。首先的措施就是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安抚这些下岗的职工。另外,让企业去转型升级,为了体现国家的扶持作用,现在决定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这项措施有利于煤炭、钢铁企业提质增效。
经济之声:未来在减产能、改造、升级等方面,政府、各个地方包括企业未来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常纪文:第一,要有减产能,包括提质增效的定力。第二,提质增效以及去产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所以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