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猪价跌跌不休养猪户被迫割肉离场 如何破解困局?
近期,猪肉价格延续5个月来的持续下跌态势,猪粮比价“破五”进入红色预警区域。“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如今,“猪周期”三个字已经成为养殖户的心头伤。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猪周期”比以往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广,养殖户尤其是中小养殖户遭遇深度亏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猪肉价格“过山车”?如何破解“猪周期”困局,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猪价“跌跌”不休:养猪户被迫“割肉离场”
对于有14年养猪经验的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袁桥乡东升生猪养殖场场长张曙光来说,近期的生猪价格让他感到忧心甚至绝望。
“这猪快养不下去了,前两天生猪出栏价只有每公斤10元左右,而今年1月份这个价格还是每公斤15元左右。才三个月的时间,一头猪的价格就狂跌了500多元。”
和张曙光有着同样感受的养殖户还有很多。近期,猪价持续下跌打乱了很多养殖户的脚步。
考量养猪盈亏有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猪粮比,也就是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我国把6:1定为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低于5:1即进入红色预警区,意味着养殖户陷入深度亏损。
据中国生猪预警网监测显示,全国猪粮比已经低至4.62:1,同比跌14%,不但远低于6:1这个盈亏平衡点,还处于红色预警区域。目前养殖户们亏损幅度达到历史上较高水平,每头亏损315元。由于难以承受亏损的重压,一些小型养猪户不得不选择“割肉离场”。
“现在每卖一头猪都在亏钱。”辽宁新民市生猪养殖户郭长生说,现在养猪根本不挣钱,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每头猪大概赔三四百元。现在饲料成本、人工、防疫等费用都在涨价,生猪回收价格只有达到15元/公斤左右才能保证不赔钱。
“养猪和炒股一样,都是在赌行情,即使有着一二十年养殖经验的养殖户也摸不清规律。”谈到猪肉价格“过山车”,郭长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猪粮比价深度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于3月27日启动。此次收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共收储6.5万吨。然而,收储政策出台已有半个多月时间,生猪价格依旧没有回升的迹象。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什么打乱了“猪周期”脚步?
此轮“猪周期”始于2011年,生猪价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0.5元/斤。一时间,养猪业成为一个“金矿”,各路资本纷纷逐利“养猪场”,生猪存栏量快速上涨。
但暴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两年的低迷。马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理应走出低谷,但多地生猪价却接连创新低,眼下,这轮下跌的行情并未见底。
到底是什么打乱了此次“猪周期”的脚步?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猪周期”其实是一种经济现象。猪价持续低迷就会导致养猪户减少,猪量减少又会导致价格上涨;猪价高涨又将吸引养猪户增多,猪量增多还将导致价格下滑,如此反复循环,简单来说就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一种周期性的猪肉价格变化的怪圈。
专家表示,从经济角度看,猪肉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目前,我国生猪产业仍存在产能过剩,因此价格下跌难以避免。
“目前生猪存栏量很高。此前养殖户对于行业前景看好,积极补栏,导致去年和今年的产能大幅度拉高。同期,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廉政政策等原因,猪肉需求却大幅减少。”杭州五丰联合肉类有限公司肉类销售公司负责人汪选华说。
“这再次让我们看到,养猪行业跟风这个教训。”杭州市惠丰养殖公司董事长高志峰说,行情好时养猪户一窝蜂地补栏,导致供应量快速增加,价格下跌。深度亏损一定时间后,养猪户又大量淘汰母猪,致使生猪供应量快速下降,价格上涨。
从更深层次看,“猪周期”剧烈波动源于目前散户为主的养殖模式,散户散养为主,基本上是“摸黑养猪”,造成生猪产销信息不对称,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过低。
发挥调控智慧:让猪价走出频繁波动怪圈
纵观近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除了猪肉价格波动,“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剧烈波动现象频发,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产品期货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改革课题。
当前,“猪周期”难题不仅会影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养殖户的利益,最终也会影响到民众“舌尖上的选择”,考验着政府的宏观调控智慧。为应对“猪周期”问题,政府政策导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政府更加注重市场调节的力量,直接干预则渐渐淡出调控“舞台”。
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依然偏高,未来几个月是消费淡季,生猪价格很可能将低位运行并存在继续下行压力。因此,国家发改委建议广大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继续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合力,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和市场平衡。
专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破解“猪周期”难题,还需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实行订单生产,实现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紧密对接。此外,政府应为散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建设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辅助以猪肉收储、生猪保险、疏通销售渠道等扶持措施。
有专家建议,我国还可以通过引入外国“目标价格”政策来破解“猪周期”怪圈。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探索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这也正是真正让市场发挥主要调控作用的体现。
“破解‘猪周期’困局,需要政府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博弈和整合,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这也是我国生猪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本报记者 李 慧)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调控“猪周期”
美国:产业链稳定利益公平
美国政府几乎不干预畜牧产业,生猪产业市场化程度很高,产品价格与肉产品质量稳定,虽然猪肉的消费量大,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利益分配公平,产业专业化壁垒值高,各参与主体进入退出难度大,生猪产业链的运行总体上比较稳定。
加拿大:生猪溯源体系助力
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肉猪出口国,该国投资700万美元建设国家生猪溯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追踪生猪的流通信息。
巴西:养猪户与屠宰场结盟
屠宰厂与养殖户结盟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占巴西养猪业的比重约为70%。屠宰场给养殖户提供母猪、饲料和技术指导,风险则由屠宰场通过产品多元化来化解。
(李慧整理)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