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投资者都期盼有积极的股市政策出台,借以提振行情。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我国股市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表现疲软,纠结不断,亟待通过政策调整加以改变;今年出台提振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是可能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的概念,强调“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
2013年股市的改革和发展,也是在这样的政策基调上推进的。市场行情总体上表现为主板弱、创业板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节奏。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信贷过度扩张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各类理财产品充斥市场,粗略估计额度达30万亿元,这客观上促成了资金分流。房地产市场与信贷过度扩张密切关联,调控政策的朦胧感也加剧了股市的压力。
针对去年6月末和12月末所谓“钱荒”的情况,高层及时给出指导意见,人民银行及时稳定市场预期,鲜明地表达了“货币投放既不继续扩张,也不骤然收紧”的态度,并且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操作手段。特别是去年12月至今的货币总量管理措施,显著提升了公众对金融稳定的信心。
今年两会前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贬值,双向波动特征更加明显。对此,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解释,我国国际收支略有顺差,但是总体向基本平衡发展,不要对人民币近期贬值过度解读。不过,笔者认为,这一迹象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毕竟人民币汇率形成的自主性在增强。
今年1月,停止了一年多的新股发行工作重新启动,向注册制过渡的历史进程也同时开启;但是,长期积累的市场失衡不可能一夜之间化解,长期缺失的市场机制短板不可能一夜之间弥补,以定价为核心的一系列矛盾继续得以表现。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是加强外部管制还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是恢复“窗口指导”还是鼓励价格博弈?
笔者认为,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的答案,但大力深化改革、鼓励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是唯一的路径。改革既要疾步、又要步稳,要急而不乱。新股发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询价机构报价失信、发行人急功近利、承销商只为融资者服务,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化来解决。发行人、保荐人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任何人使用非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市场竞争,监管者就应该给予非市场化的处置。
在整个改革攻坚战中,落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必须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对于中国股市的改革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果断调整监管者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利益机制,解决好监管者与这些市场主体的关系问题。要鼓励市场主体“站起来”,拆除其“政策呵护的温床”。只有这样做,市场主体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博弈才可能公平进行,监管才不会投鼠忌器。
笔者相信,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会就这些改革措施提出好的意见,也会借此推进相关改革。我们期待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落到实处,股市更加透明和高效,真正焕发出投资市场的魔力!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