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接下来能否控制住汹涌的增量。在地方债务年均增长接近20%之际,再也没有理由不遏制住未来两年的新增债务膨胀速度。
昨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最新的地方债务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2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0.89万亿元。
“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昨日发布的公告提出了这一问题。与2011年的审计结果相比,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增加38679.54 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
面对如此的快速增幅,各界虽对总量并不觉过于超出预期,但对于过快的增长速度还基本都是忧心忡忡。而中央政府债务增长则较为缓慢,2013年6月末,中央政府性债务比2012年末增长4.2%,而与之对应的半年时间,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12.6%,是中央政府的三倍。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接下来能否控制住汹涌的增量。
在7月份,李克强总理曾把“控风险”与“稳增长”相并列,并与“调结构、促改革”一起,成为“统筹实策”的一部分。
“控风险”的核心是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且两者的关系是缠绕在一起的。在地方债务年均增长接近20%之际,再也没有理由不遏制住未来两年的新增债务膨胀速度。
这两年多,地方债务增势如此凶猛,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模式未变,地方政府投资占据了GDP的大头,“铁公基”、钢铁石化、房地产等稳增长项目,始终是政府的心头肉。
当然,此次银行贷款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尽管依然占据56%的主导地位,但和2010年末第一次摸底相比下降了22.5%,足以为接下来的“控风险”指明了方向。可以进一步采取市场化的办法,让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更多地呈现多元化趋势。把银行逐步从地方债务风险中剥离,这也有助于适时大刀阔斧地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与此同时,除了银行贷款,和地方债务相关的企业债券、信托理财等影子银行,也都是风险之源。“控风险”之际,还需密切关注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情况,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当然,剥离银行的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控,都不过是治标之策。着眼于未来五年,控制地方债务快速飙升的根本之计,还是得让经济转型升级“动真格”。否则,第三次全国摸底地方政府债务的时候,目前近11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就可能继续攀升。
□倪金节(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 王伟]